01:20
一盏精致典雅的宫灯,一对设计巧妙的花凳,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文玩珠宝盒……这些精美工艺品陈列在雄县京簧竹刻第四代传承人王乐修的工作室里。“这种竹刻技术出自北京周边,所以被称为京簧竹刻。作为清代宫廷工艺,京簧竹刻打破了竹子作为原材料的局限性,可方、可圆、可扁,既有实用性,又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所以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乐修说。实习生赵伟彤摄
“你看这个作品,虽然不大,但是制作起来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王乐修拿起一个四周雕有宝相花和寿字纹、顶部是龙凤呈祥图案的圆盒介绍道,“这是个可以装盛文玩珠宝的盒子,取竹内层,即竹簧部分,晒干压平后粘贴在竹木胎上,再运用浅浮雕分色技法进行雕刻,使整体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也更美观。”实习生赵伟彤摄
在王乐修的工作室中,一件造型精美的镂空宫灯在光影之下显得格外精致典雅,如果不是王师傅介绍,很难看出这件作品竟是用竹子做出来的。“这款宫灯,我一共做了两个,另一个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了。”王乐修说,“要将这中通外直的竹子变得圆润、有弧度,是很难的,这也是我们京簧竹刻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实习生赵伟彤摄
王乐修自18岁学习京簧竹刻以来,一直致力于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京簧竹刻技艺出自清代宫廷,名为竹簧、文竹,晚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迫使宫廷艺人逃离北京流落到雄县,被村民王庆田收留。宫廷艺人出于感恩,便将这竹簧制作技艺传给了王庆田,至此王家将竹簧技艺作为一门手艺,代代相传。如今,王乐修为了将京簧竹刻更好地传承下去,广纳贤徒。“徒弟们都跟我20年了,现在他们也能独当一面了。”王乐修笑着说。实习生赵伟彤摄
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遇到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后,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王乐修便将各种竹簧制品以更具创造性的形式呈现出来:打开后可以变成屏风摆件的酒盒、雕有可爱动漫形象的文具盒、简约而精致的笔筒、别致又实用的温度计。王乐修说:“原来我们只是沿袭古法技艺,一心做工,但是时代在发展,传统技艺也要有年轻的创意元素,再加上现在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很大,作品精美自然不愁销路,我们的京簧竹刻在海外市场也很受欢迎呢!”实习生赵伟彤摄
匠人之心,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不急不躁的心态。今年已经56岁的王乐修依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一盏灯,细细雕琢作品。王乐修说:“做工艺活儿需要心静,我喜欢在晚上设计竹刻的图案,雕一些作品,这个过程让我乐在其中。”在冰冷的机器生产时代,王乐修如同寻得了一片足以忘记时间的绿洲,用一刀一篆雕刻出宫廷的艺术与人性的温度。实习生赵伟彤摄
桌上茶香袅袅,一支禅香缥缈,各式竹簧作品装点着王乐修的家,安静又诗意。其中一张铺陈着笔墨纸砚的大桌子尤其醒目。“我平时在设计图案、制作竹刻之余,也会抽空写写字、画个画,书画雕刻都是不分家的。”王乐修笑着说。实习生赵伟彤摄
京簧竹刻历史悠久。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王乐修积极参与国内外展览,凭借着制作精巧的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毫不夸张地说,我这几十年来只做这一件事,京簧竹刻不仅刻在竹簧上,更刻在我的生命里,能够将这门工艺发扬光大,是我最大的幸福。”王乐修说。实习生赵伟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