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不满足会导致孩子出现未完成情结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不要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当然这样的观念说好的,不过凡是过犹不及,一些家长习惯性在孩子面前“哭穷”,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更优秀,但是“哭穷”所带来的激励感往往只占了一小部分,更多地,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哭穷”而缺乏安全感,变得自卑,甚至影响一辈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综艺节目《四大名助》中,就有一个抠门大叔九总让人印象深刻。家住北京四环的九总是个有房有车的人,按理说条件不错,但是一家五口日子却过的“紧巴巴”,一个月生活费几百元,放在帝都让人难以相信。

早上起床从节约用水开始,自家的水不用去单位洗漱,家里的灯用最低瓦数的,充电的事放在单位进行就好,另外妻子一年的开销不超过...九总的各种事迹让人汗颜,一些观众不免想到是不是小时候苦日子过多了,还真是。九总小时候日子过的苦父母离婚早,读中学的时候每次要生活费父母就哭穷相互推脱,这给他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父母的不满足导致孩子出现未完成情结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表明: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孩子很容易对没达到预期的事牢记在心并耿耿于怀,小时候未完成的事,长大后甚至都会记得,想要的玩具父母不给买,看到一半的动画片被关掉,这大概是所有孩子都经历过的,虽然都是小时,但是未完成的感觉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于是没有结局的事始终在影响着孩子的内心。

“未完成情结”这一说法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指人生中被无故戛然而止或被外界给强行中断从而导致了事情的未完成,这样的事情非常容易在人心中产生缺口,直到某天可以勇敢面对或者得到补偿来弥补心灵的缺失。

什么是未完成情结

未完成情结在心理学上又叫做“蔡戈尼克效应”,童年时期未完成的事有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形成心结,虽然之后有条件能够进行弥补,但是心里上的缺失难以补全,少了当初的那份期待和达成后能收获的满足感,心中留下更多的还是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弥补也无济于事的原因。

蔡戈尼克在试验中发现了这一效应,让一群人去完成任务,A组完成B组没完成,而AB两组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完成任务的A组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次任务开始淡忘,其中的经历回忆也不甚详细,而B组的人对未完成的任务依旧牢记,其中的任务内容也大多记得细节,实际上在一段时间里他们会不自觉地反复回忆,恨不得回到过去把任务完成。

听上去这该是一群固执的人做的事,但是蔡戈尼克效应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蔡戈尼克认为,那些未完成的事宜对人的影响深远至极。

明白了未完成情结,家长们是不是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有了更多的同理心呢?孩子之所以无理取闹,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孩子无理取闹背后的未完成情结

笑笑是个平时很乖巧的孩子,但是即便如此笑笑妈还是表示孩子有时候会很固执,倔脾气。有时候叫她吃饭,笑笑会坚持跑去玩具房折腾,半天不出来在房间里做些什么,后来妈妈看到她是在给娃娃们“准备”午饭。

后来妈妈发现制止没有效果,于是转而不再阻止,因为同样是女孩过来的笑笑妈知道小时候都喜欢玩过家家,与其不让做不如换种方式,比如催促她动作快点反而会有效果。

家长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显得很无奈,但是在抱怨之前可以多想想真的是无理的吗?孩子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他们或许只是想把没有看完的动画片看完,把手上的画本填涂完整,收集一整套的汽车玩具...当孩子出现一根筋不听家长话的时候,继续制止或规劝的效果并不会太好,即便孩子短暂妥协,看不见的未完成情结也可能持续影响着孩子。

“未完成事件”是难以弥补的,会影响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个提问:家长对孩子哭穷会有什么影响,网友们都是有故事的,一位知友回答:“低到尘埃里,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花钱变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感觉自卑,不配拥有好东西,喜欢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现实跟自己不一样就会变得敏感易怒。”

这样的回答如果让正在做(哭穷)或有过类似做法的父母看到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家长哭穷并不能带来好的影响。也许有些“成功”的故事在告诉家长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但是类似的“成功者”毕竟少数,孩子在父母传输哭穷的时候会变得敏感,或许也能如家长所愿变得懂事,但是懂事的表现下心里所承受了压力和精神上的压抑感父母却看不到。影响根植于内心,长大后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婚姻观,要想治愈的难度很大。

未完成的事为什么难以弥补?

当心中有了未完成的事形成牵挂之后,即便这些事很小很小,但是无数小事堆积成,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小时候想要的文具盒没有得到,长大之后买再多个也无济于事,获得不了满足感,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无法改变,所以看似物质上的弥补在心理上是无法类同的。那么具体的,未完成的事会怎样来影响我们呢?

1)被强烈的情感淹没

这里的情感更多地还是体现在愤怒、遗憾等消极情绪上。在事情无法完成,想要的事物没法得到,于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人大吵大闹情绪外放,有人收敛伤悲满心遗憾,看起来轻飘飘的几个字眼,但是在自己的内心无法被满足时候,失落和悲哀的情绪也许只有自己知道。

2)不断重复试图弥补

不少心中对某件事抱有遗憾的人都会在意识中幻想回到过去的场景,当然想象不足以弥补内心于是重复地尝试成为了救命稻草,有些重复看上去很上进很积极,但是对弥补内心的创伤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过去的已经过去,只是过去的遗憾留在过去变得难以弥补,却依旧能影响到现在的人。

3)回避现实

未完成情节会导致人们难以在往后进入到正常的人际关系或是亲密关系中。因为过去有过被拒绝的经历而变得没自信。此外之前的经历会对往后进行类似行为造成心理上障碍,于是人们害怕在新的关系中再次体验到不愉快的经历,选择用积极的方式来回避,不敢面对,严重的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未尝不可

别给爱设置条件

其实父母在看到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应不顾缘由地就进行打压和限制,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比起“哭穷”式的挫折教育,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满足的时候不要错用物质。一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设置物质奖励,只要孩子达成某件事就答应买玩具,买衣服等等,“考试考好了就给你买”,确实一时的情绪被调动了,但家长也需要想想孩子学习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不做言而无信的父母

不要轻易答应,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暂时听话会选择敷衍,随口许诺,但是敷衍应付也是一种欺骗,当欺骗成了习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会急剧崩塌,次数多了不光起不到效果,还会让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

威·亚历山大曾说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做个吸引孩子的榜样,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有原则守承诺的人。

不能满足时要耐心告知原因

孩子看到一件东西想要时不给买没关系,但是如何和孩子做通工作其实对家长而言是不小的考验。哭穷显然不行,这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在金钱上要给孩子留有余地,而家长在给孩子买东西这件事上要量力而为理性对待。满足不了不要生硬拒绝,,告知原因会让孩子更好接受。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该理论中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理层次上的满足基本上得到满足,所谓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我们生活日常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许多的家庭是都已经能够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的家长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

每个人都会有获取的需求,而一些家长们可以通过需求满足来激励孩子,但是奖励不等于动力,用奖励形成的动力短暂而有目的性。当新鲜感过去以后,奖励机制的正面效应会丧失持续的效用,这时候激励作用开始减弱或不再继续。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掌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会有更好的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更高层次的需求会渐渐形成,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才能让孩子保持长久的兴趣,比如在某方面获得成就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获取更多的成就,孩子有什么想法不应该马上否定和扼杀,尽可能的支持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这样的需求满足才是良性循环。

善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要尊重孩子,观察孩子的意愿,引导孩子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童年的缺失和过度放纵,合理正面的满足孩子的需求。

设立具体的标准才是关键

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不希望孩子在物质上受委屈,家长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再穷不能穷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这件事上也要注意“过犹不及”过度满足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孩子提出的需求不能全部决绝也不能不加筛选地满足,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穷”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给满足设置一个标准,越界的不行,在能力之内的尽量满足。

另外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概念,东西靠什么买?自然是钱,但是这些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为孩子消费没错,但是也不能毫无节制。

在满足孩子的时候明确界限,首先最基本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需求要满足,分清楚是必要还是想要,一种是生活必须,一种是为了满足美好心愿。想要区分其实也不难,另外有利于孩子提升能力的也要适当满足,学习,运动,培养好习惯等等,这些才是“该花”的钱。

合理但是非紧急的需求,可以采用“延迟满足”来实现,对不是当务之急的需求父母可以“缓一缓”,等待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有需求就表现的急不可耐,那就更应该磨磨孩子的性子。懂得延迟满足才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清一时的诱惑和需求。

最好的满足是量力而为,不管是“哭穷”的激励教育还是物质激励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孩子的自信,感恩和知足等积极的情感都需要从小培养锻炼,而偏激的教育方式终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