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笔墨和橡皮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影响文字发展演变的因素颇多,其中就包含了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等体现古代文人雅趣的文房用具。周代,文字的书写载体大多是竹简、木牍以及缣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其中,“笔”的本义是书写工具,“削”是删削错字所用的工具。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专门的书写工具,也就是笔和削刀。古代文人雅士常常随身带着削刀和笔,以便随时书写和修改错误。“刀笔吏”是古代文职官员的代称,这一词就出现在这一时期。那么早在两千多年前楚地的文房用具,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笔长沙左公山楚墓出土出土于长沙左公山楚墓的笔杆直径为4毫米,全长22公分。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个盛有简牍文具的竹箧,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文具盒。除毛笔外,还发现有竹筹(算术所用)、无字竹简、铜刀(削)等,刀笔简附近还放有可能是用来贮墨的小竹筒。整体已经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房四宝。笔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信阳的长台关楚墓中,发现了一个和左公山楚墓中竹箧类似的小木箱,里面不仅仅有毛笔和笔筒,还发现有一整套类似于刀具的器物——包括铜刮刀、削、小锛、锯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整套书写工具。具体的流程是:在写字之前先把竹片锯平,蹭光;如写错了则刮削,另写。就如同现在用铅笔写字,失误则用橡皮擦去,古人的精细于此可见一斑。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行囊笔,是一种便携式书写工具,笔管是木质,竹筒自然留节,一端设木塞封藏,形制简朴,取用便利。和我们今天的毛笔制作不完全相同的是,那时的毛笔笔毛并不是插在笔杆之内,而是将笔杆一端劈开,再将笔毛夹在其中,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缠住,外面再涂漆制成。除了制作方式不同外,这时的毛笔也极细,粗细程度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圆珠笔芯,推测可能是为了方便用于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铜削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作为笔的伴侣,削刀在这时最主要以“削”的形式出现。这两支削刀同样出自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其造型与左公山楚墓出土的圭状铜削略有不同,更似燕齐一代的刀币。《考工记》中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经学大师郑玄则对此注曰:“今之书刀也”。而《释名》则称:“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可见,削刀、笔这两件文具,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铅笔和橡皮。削刀和磨石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但是和橡皮不同的是,削刀作为一种金属器具,在使用中只会愈发变钝。因此,还需要磨刀石配套使用。墨湖北枣阳郭家庙1号墓出土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墨在中国起源很早,目前所知最早的墨书文字见于殷墟的甲骨。在春秋早期的郭家庙曾国墓地中发现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墨,通体为黑色块状,经检测,为能书写的墨,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实物形态的墨,对探讨古代墨的制作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种类丰富,品种齐全的楚地文房用具记载了楚地悠久灿烂的历史,见证了先民“笔墨智慧”及雅致的生活情趣(内容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社交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