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很烧钱的文具,小学生却不停买回家

尤记得小学时候写完老师安排的课堂作业,很多学生就喜欢整理自己的文具盒,把铅笔按从长到短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再空隙处放上橡皮,最后心满意足的盖上铅笔盒,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

也有学生会时不时地买一块新橡皮,因为好看、因为带香味、因为特别的形状,总之不会是因为好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具好用与否似乎是最不被看重的。

现在市面上的文具五花八门,无论是种类还是样式都照过去丰富太多,可选择性非常高,有些家长就会吐槽,每年新学期开学就连孩子的文具都是一笔不小地支出。

盲盒文具在小学生中间大肆兴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小学生中间,流行起来一种文具,一开始家长还并不当回事,觉得只是一种文具而已,说不定是孩子最近学习刻苦,才用的文具比较多,暗暗认为是一件好事,直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购买这种文具时花的钱越来越多,购买的越来越频繁,几乎陷入了“疯狂”,才感觉事情不妙。

仔细打听一下才知道,原来这种文具叫作盲盒文具,用笔来举例,每一支笔都装在密封的盒子里,只有交了钱打开看才知道笔是什么样式。很多小学生每天会讨论诸如“今天又抽到了什么?”“还差几种一套才抽全?”这种话题,家长感觉很头疼,认为就是在浪费钱。

其实完全可以想到小孩子在购买盲盒时,以及购买盲盒后的心理过程,一开始可能只是一时的好奇或者跟风,看到其他同学买了,觉得蛮有意思或抽出来的文具自己也很喜欢,就想去试试,后来在互相讨论、炫耀、以及攀比中越买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小孩子完全可能用全部零花钱去买盲盒,再从家长那以各种理由要到更多的钱继续购买。

“盲盒”式购买方式的营销原理

一开始只是玩偶盲盒,后来开始有快递盲盒,现在甚至有外卖盲盒,等到人们注意的时候,几乎已经大肆席卷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为何会对盲盒如此的“痴狂”?其源于盲盒的购买方式完全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天生对损失不满以及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这两种心理。

盲盒究其本质购买的是一种概率上的不确定,有些盲盒会限制里面的物品样数,那么购买到想要的就变成了一个概率事件,这时候就触发了第一种心理,一选即中就会继续想要下一个,一直抽不中就会不停地抽下去,因为人天生厌恶损失,觉得已经抽了这么多,可能差一点就抽到想要的而不愿意放弃,这种心理机制类似于赌博。

如果盲盒里的样式完全未知,只给了个价位,那么又会触发人们的第二个心理,也就是无限的好奇心,比如外卖盲盒。

除了好奇心,有些人可能觉得抽盲盒这种不确定的购买方式,是改变一成不变确定生活的一种契机,觉得枯燥重复的生活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但又不会真正影响到平静的生活,所以有时候,真正抽到什么盲盒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选择时的过程以及拆开看的一瞬间,那种绝妙的心理体验让人想要一再去尝试,于是对盲盒趋之若鹜。

如何改变小孩子无节制的购买文具盲盒?

连有一定自制力的大人都对盲盒如此着迷,更不要说自制力薄弱的小孩子,受天性驱使,小学生自己是很难在这种身边同学大肆购买的情况下“独善其身”的,也不应该去过分要求一个小孩子有这样的成熟心理,很多家长头疼该该怎么办?那么作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上能够做些什么?

家长联合学校老师共同作用。家长完全可以联系学校及老师,由学校就盲盒文具开展一个主题校会,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告知学生大量购买盲盒并不是一件好事,再由班级老师在日常监督,这里需要注意,并不要去批评喜爱买盲盒的同学,而是可以采用表扬不购买或只少量购买盲盒的同学的方式,以此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件事。

家长限制给学生的零花钱。如果说改变学生对待盲盒文具的心理,是从事情的本源出发去处理,那么限制给学生的零花钱就是处理这件事情的根本手段。

家长可以算好学生一天需要多少零花钱,可以适当给学生购买盲盒的钱,比如给他一星期可以购买一到两次的钱,以此逐步改善学生的购买行为。

总结:盲盒文具这种营销方式就是利用了小学生的心理,作为家长不能直接严厉禁止,这样恐怕会起反作用,以向学生讲明个中道理是最为稳妥的处理方式。#每天都有新发现#

互动话题:你对盲盒文具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