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科举博物馆原来古人这样考试阅卷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南京6月9日消息(记者王锡斐见习记者王姝姝)江苏南京夫子庙景区内有一个特别的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该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考试,又是如何阅卷的吗?

层层审查、信息丰富的“准考证明”

科举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了,而报考则是科举的第一步。古人没有身份证,所以在报考时,官府会对身份证明材料严格审查。材料包括姓名、籍贯、年龄、父祖三代名讳等,甚至相貌也在审核材料之中。

那么材料的真实性如何保证呢?当时有一种“结保”措施,除了需要考生互结外,还需要邻里、族人担保。看似简单,其实这份“准考证明”十分严格。既有由领到“国家奖学金”的同乡秀才、地方官员、邻里等十人“廪保”,还有五名考生“联保”;既有长达三年的考生同乡“认保”,还有官府花钱派出外地人考察的“派保”。而且担保人都需要在官方文书上签字,一旦考生出现问题,保人多将一同治罪。

自宋代起,历代统治者都要求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试,不允许跨地域报考。清代在童试阶段增加了审音,即通过口音判断是否为“当地人”。

中国科举博物馆(央广网见习记者王姝姝摄)

严格考场规矩,严防徇私舞弊

古代的“小抄”什么样?在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几份袖珍纸夹带,考生会将这些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藏在衣服或考具中。其中一份夹带只有名片大小,翻开可见文字就像蚂蚁一般,细看字迹却又清晰,让人叹为观止。展柜里还展出了考场文具盒夹带,盒子底部留有空格。而且设计者特意留了一个小抽屉,让人不易联想到此处还有一层空间放置夹带。

但现场搜检十分严格的,考前先搜检,进场后还需“袜解破帽全身旧,襟解怀开遍地搜”。同时,还规定了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容器用陶瓷。就连烤火的木炭、烛台也有严格要求。一旦发现这些夹带,后果十分严重。

搜检(央广网见习记者王姝姝摄)

考试考完了,如何阅卷呢?在进入内帘校阅之前,还需要经过外帘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其中誊录官统一抄写封好的墨卷作为副本,供考官评阅,由于用的是红笔,故又称朱卷。糊名誊录正是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随后试卷进入内帘,经历阅卷、搜落卷、录取、发榜四大环节。同考官将优秀试卷推荐给正副主考官,只有他们同时认可,才有可能被录取。为了防止遗漏人才,发榜前,主考官还会在没有被同考官录取的“落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确保考试公正,选拔人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