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佳作丨一灯如豆,浮动年少的光芒随笔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013/13423077735.shtml

作   者:刘会然

责任编辑:龚蓉梅

  乡居岁月,与煤油灯相依相伴,是一种不了的情缘。

  年代,在江南赣中秧塘老家,虽然家家户户都牵了电线,装了电灯,但停电是家常便饭,家家户户还是少不了煤油灯。

  乡村的煤油灯,造型可谓千奇百怪,各具风格。村人都是就材取材,利用家里的瓶瓶罐罐,自制煤油灯。那时,最好的煤油灯,肯定是从供销社买回的那种带灯罩和底座的玻璃灯。可普通农家,用得最多的还是用罐头瓶和墨水瓶做的煤油灯。

  少年时,乡村代销店最高档的吃食就是水果罐头,有雪梨罐头、红橘罐头、青苹罐头等。罐头瓶煤油灯,就是把吃完的罐头玻璃瓶洗净,用细铁丝扭一个倒W,铁丝两头挂瓶口,中间突起部分扭住灯头和灯芯。灯头一般用牙膏嘴。小时候,大伙用的牙膏外壳都是铝皮做的。牙膏嘴方便穿灯芯,是做灯头最佳的选择。灯芯取自家常的棉线。罐头瓶做的煤油灯,单手不好端,一般都会做个提手。用中号铁丝做个O型环,套在瓶口凹槽中,再用中号铁丝做个倒U。倒U下端和O型环相勾连,提手就做好了。罐头瓶做的煤油灯,灯头吊在瓶中,能起到防风作用,农家都喜欢用。

  可孩子看书或写字,还是喜欢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小时候,我做过几盏煤油灯,都是用墨水瓶做的。先用洗衣粉擦洗墨水瓶,再用螺丝钉在瓶盖上旋出一个洞,然后用细铁丝把牙膏嘴固定在瓶盖上,最后把棉线穿进灯头。在瓶中倒入煤油,用火柴点燃灯芯,调节灯芯的长短,一盏自作的煤油灯就闪亮登场了。

  用墨水瓶做煤油灯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比如,在瓶盖上旋洞,得小心翼翼,力道不恰当,就会把瓶盖旋裂。还有,选棉线,要洁净,有疏密度,否则瓶中的煤油就送不到灯头。最有技巧的是,要算处理牙膏嘴和瓶盖的距离。牙膏嘴贴着瓶盖,煤油灯燃烧过久,瓶盖就会熔化,渐渐地,整个牙膏嘴就会掉入瓶中。牙膏嘴离瓶盖太高,棉线的距离就远,不仅上油速度慢,还多耗油,牙膏嘴和瓶盖的空隙,还容易引发火苗。

  我哥从小就手巧,不仅家里的煤油灯是他做,我二婶三婶家的煤油灯,以及部分邻居的煤油灯,基本出自他的手。大部分人用牙膏嘴做煤油灯,可我哥别出新巧,竟然用自行车轮胎上的铜头气门芯做灯头。在铜头气门芯和瓶盖之间,垫上隔热棉。气门芯铜头做的灯头,高耸挺拔,造型别致,像微型的灯塔。想熄灭的话,用气门芯盖一旋,灯就灭,动作洒脱。另外,盖着灯头,还可以防止煤油挥发,节约煤油呢。

  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几盏煤油灯。晚上,吃饭时,碰到停电,就得赶紧点上煤油灯。矮小的煤油灯,放在餐桌上,光芒低浅,只好用倒放的茶杯或瓷碗来当底座,来抬高煤油灯的地位。有时,小孩子莽莽撞撞抢菜时,会把煤油灯撞翻在菜碗中。记得有一次,我就不小心把煤油灯撞翻到刚上桌的紫菜蛋汤里,一家人白着眼,死死盯着我,嘟嘟囔囔,唉声叹气。这盆紫菜蛋汤呢,最后成了几条土猪欢快的晚宴。

  少年时的乡间岁月,农忙时,一家人在摇曳的煤油灯下,或选菜籽,或车谷子,或捆稻秸……空暇时,我写作业,母亲缝补衣服,父亲收拾农具。有风吹来,灯光摇曳东蹿西跳,一家人的身影就浮动在墙壁上,影子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幻化成千变万化的图景。一灯如豆,映照着一户农家的春秋冬夏。

  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小巧玲珑,适合携带。读初中时,要晚自习。那时的教室里,虽然天花板下也都吊着两颗灯泡,但暗黑的夜晚,昏黄的白炽灯就好像是萤火虫。而且,在年代,学校供电极不稳定。一停电,教室里的煤油灯就遍地开花地点燃。如豆的灯火,恍恍惚惚照耀着一张张年少求知的面孔。

  由于自制的煤油灯都不带灯罩。有风吹来,灯影就左右飘忽,把火焰吹得酒醉似的东倒西歪。用手挡风,用书挡风,都无济于事。有同学就自制灯罩。材料当然是透光的白纸。先用白纸卷成一个圆筒,再用饭粒黏住两端,简易的灯罩就做好了。如果想灯光更透亮,还可以在灯罩上开一孔活动的小窗。

  灯罩虽好,但非一劳永逸。时间一长,摇曳的灯火会把白纸熏黑,烧焦,甚至引燃。记得,同桌的一个灯罩,出其不意燃烧起来,把前面一个女生的长头发也烧着了。幸好扑灭及时,只是烧去了少许发梢。大伙吓出了一身冷汗。

  那时,乡野出生的孩子,在读书上乏善可陈,可找乐子的本领却不少。最常见的是偷煤油。那时,买煤油还要去供销社。贪吃的同学把家里给的钱,都买烧饼吃了,自然就没有钱去买煤油了。如果时常停电,一周就要耗费一罐子煤油。没有煤油,只好顺手牵羊,趁别人不在时,把别人灯中的煤油,咕噜咕噜倒入自己的瓶里。美其名曰“借”煤油。那些老实巴交的男生和女生,瓶中的煤油,时常莫名其妙地被别人“借”走。可都是有借无还,真是哭笑不得的事情。

  最好玩的要算用煤油灯烤豆子。那时,每周一晚上,学校老师都要开例会。没有老师在教室,大伙就天马行空了。调皮的同学把铁文具盒架在煤油灯上,然后放入黄豆。煤油灯的焰火烧烤着文具盒,把文具盒中豆子炸得噼啪响,蹦蹦跳。数分钟后,豆子渐熟了,加点盐巴,豆子的清香就在教室里弥漫。在缺少零食的年代,烤黄豆自然是美味佳肴。四围的同学纷纷过来抢食。大伙挤得人仰马翻,满地找豆。这样烤的豆子,带着煤油的气息,但同学们还吃得津津有味,吃得满嘴乌黑。

  当然,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还是常数。在飘忽的煤油灯下,一颗颗脑袋埋头看书或写作业。有时,上完三节晚自习后,同学们的眼眉、两腮、鼻尖和嘴角,都是乌黑的痕迹。那是在煤油灯下长久熏染的结果。大伙你笑我,我笑你,互相打趣,苦中作乐。

  在煤油灯光摇曳的时光,我度过了自己的年少时光。读高中后,在县城,停电的日子就很少了。读大学时,在市区,几乎不停电了。参加工作后,停电都会提前预告。煤油灯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一种复古的深渊。偶尔参加烛光晚餐,也是一种虚假的表象,透彻不了年少时的情缘。

  乡居岁月,一灯如豆,浮动年少的光芒。

丨审核:杨月

丨复核:周伟

《中国青年作家报》为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周报,每期16版,设有Z世代文学、对话名家、文学评论、当事人说、志愿文学、我的亲朋、大美河山等板块。

来稿字数不限,视频、漫画、摄影作品等也欢迎,因为我们有容量无限的新媒体平台:中国青年报App创作频道。题材不限,因为我们不想限制你的想象力。年龄不限,因为青春不老。

欢迎文、图、音视频投稿:zgqnzjb

cyd.cn

审稿周期:两至三个月。

订阅《中国青年作家报》,请联系毕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