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文叶教授共勉语文教师怎样超越教书

(周文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周教授撰文《落实新课标,教师要超越“教书”,走向“育人”》,提出“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的观点,倡导“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对追求新课标理念的教师,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就本人落实新课标的教学实践,具体讲讲,语文教师怎样超越教书,走向育人,重点讲怎样实现“学生素养本位”。

一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既然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必然突破学科知识和技能,向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发展。比如,对事物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爱的情怀,高尚的道德,等等,就是直接影响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相反,学科知识及其技能,特别是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未来发展疏离,怎么能成天操练学科技能呢?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以语言技能为参照确立的,真正影响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爱和思想。爱包括自爱和他爱,是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为未来事业探索指明方向,是生命发展的动力体系,也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思想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凭自己的头脑思索,得出的不苟同于他人的认识,主要指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其中的核心是对爱的理性认识,即爱的信仰。

思想突破习惯和环境的严酷封锁,开创崭新的生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力的标志,预示未来无限的发展潜能。爱的信仰是生命运行的灯塔,是充分开发生命价值的核心动力,为崇高理想的探索提供高瞻远瞩的视角,为追求崇高理想提供最佳的人际,是获得崇高幸福的根本保障。

爱和思想是所有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为载体,培养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就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新课标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关键词提炼出语文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易操作,总会割裂或顾此失彼,而以语言为载体的爱和思想,就更精炼而便于操作,又包含四个关键词。爱的敏感性和深刻性是审美力的标志;思想是思维的结晶,蕴含逻辑和想象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思想作为认识成果,也代表了文化素养,即认识自我的智慧:三者都以语言实践为载体。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爱和思想远离语言训练,听说读写疏离自我经验,成为只剩下技能的空壳。学生似乎都在忙于听说读写,其实思维都非常肤浅,根本没有爱的深刻体验,也没有提炼出自我独立的思想,无法抵达思维、审美及文化的高度。

问题根源恰恰在教师,教师不仅没有科学地指导,反而干扰学生学习,使学生既没有体验深度,也没有思维深度。

二教学怎么实现“学生素养本位”,突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限制

怎么培养学生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进而突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首先,重新定位教师的责任——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方法的指导者和习惯的培养者。教什么?显然不再是把文本里的知识一条条讲出来,必须让学生成为读者,自己去探索研究文本,教师就必须把研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怎么说,决不是容易解答的。方法既是普遍规律,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又是便于操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学生可用它来深度解读。

比如,研读《哦,香雪》,可以提出任务:你认为香雪用一筐鸡蛋去换文具盒值吗?请提出你的观点并证明,用笔写出答案。把问题解答出来,三五百字,有真知灼见,就是培养自爱的情怀,并结晶出对于自爱的思想。

这就将聒噪的教师赶出教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用两课时完成任务。这才是方法的指导者,一个任务把学生带向深度阅读,获得情感洗礼认知升华。

把正确的方法给予学生,并督促学生坚持下去,最终养成习惯,学会阅读,不再需要教师教,这就是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做生活的导师——启蒙生命觉醒。

要培养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语文的重大使命是以语言为路径,唤醒学生的经验世界,抵达读自我写自我说自我的高度。这对教师提出极高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爱和思想的深厚素养,追求爱的信仰,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否则怎么启蒙生命觉醒呢?

阅读只要深入到审美,就是情感体验。怎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去到自我经验和作者的远方,导入深度思维,决不是轻松的事。教师必须是阅读的内行,更是信仰的示范者。有深厚生活积淀的教师,只需要一两句话启发,学生就能醍醐灌顶,去到文字背景的生活中,与作者深度交流,与自我深刻对话,发现爱的真谛,启迪思想诞生。

比如,读《背影》,作者几次写到自己落泪,但父亲都不得而知,为什么父子间不能有眼泪的共鸣?你有类似体验么?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写下来。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如果科学指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狭义)就指认识自我的智慧。语文和所有学科都必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智慧,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一切语言实践的根本要义在于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恰恰不是像以往一样,将语言与自我割裂,以致生吞活剥。文化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自我是谁,走向何方。所有语言活动都必须归宿到对自我的认知,从不同角度具体解答两大问题。

反之,一切语言实践都背离自我认知,学生就失去探索的兴趣,不仅不能积淀文化智慧,反而更加黑暗。只要看看学生作文,就清楚,学生生命多么苍白,文化素养多么贫乏。

所以,新课程落地就是引导学生把自我作为探索对象,寻找自我的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并发展天赋,知识教育才诞生人生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