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云南18岁高三考生林万东第一个冲出考场。面对记者采访,他不屑道:“就这破题还想阻止我搬斤的沙子?”别人笑他:“一个搬运工还这么狂?”谁知,林万东考了分,他在工地上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林万东的家在云南宣威市的一个偏远农村,家徒四壁,破旧的小屋里,蜗居着六口人。上有85岁高龄的爷爷,下有上大学的姐姐和上高一的弟弟,还有患着脑梗和腰伤的父亲,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落在林万东母亲身上。
林母是一个才40出头、个子娇小的女人,却要像男人一样在工地上搬砖石、运沙子,供养一家老小。
在工地干了4个多月,林母瘦了30多斤,接受采访时,她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在压力最大的时候,我心里仍然非常高兴,只要孩子听话,我一直都能吃苦耐劳。“
如母亲所愿,林万东从小就很懂事,看到母亲骨瘦如柴的身躯搬运那么重的砖石,总是暗暗垂泪。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为母亲争口气!
于是,他从高一开始就为高三做准备,没有补习机会,就在课堂上吃透书本知识。每一道错题,他都会登记在错题本上,同类型的题目举一反三,最后总结了20多本错题本。他的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闲暇时间,他就跑到工地上和母亲一起搬砖,同样瘦小的身躯承受着千斤重的沙石,有时候一天要背个沙袋,近2万斤沙子!
一天繁重的工作下来,平常用来翻书写字的双手,已经被石灰土坯磨得伤痕累累,全身酸痛,毫无力气。
年6月,林万东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高考,他奋笔疾书,对答如流,在这场人生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清华大学的这一纸捷报,辗转多公里,到达林万东手里的时候,这个苦命的男孩正在工地上汗流浃背地搬砖。
林万东考了分,他考上了清华!几十年没哭的母亲,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曾经的期待和坚持,终于等来了回报!
面对镜头,林万东感慨万千:“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今年我19岁了,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我知道,高考不仅是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或许也将成为我们一家新的起点。”
林万东生活的地方极度贫寒,教育资源更是贫瘠,更没有机会上兴趣班。除了工地搬砖,或许喂养小鸡小鸭是他主要的课外活动。
那么林万东为何能在高考中考出分的成绩呢?
他透露出自己的学习秘籍:他的文具盒里始终装着一支红笔,这支笔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当他做作业时,碰上不太会做的题目,就在题号前用红笔作上记号。若是思路正确,只是计算有误,则打上小的“×”,若是思路不太正确或有个小陷阱没发现而错了,则打上一个大的“×”。
这些“×”的记号有什么作用呢?每次考试前,他会先将书本复习一遍,然后看余下时间的多少,若时间少,则看那些打了大“×”的题,以此弥补自己学习上的弱点。若时间多,再把作记号的和大小“×”的题看一遍。时间仍有富余,则才去做题,这样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因此,每次数学考试成绩他考分均在分。
云南状元王栩淳也在在《等你在清华北大》中也分享了自己以分拿下文科状元的秘籍:
一、看书不仅是识字读句,而是要分阶段。第一遍只记基本的数据和内容,第二遍将知识要点网络化总结归纳,第三遍晚上背诵,第二天早上起来强化记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可以好好利用。
二、题海战术不能只追求数量,而是要检测知识漏洞,把范围扩宽一点,找一些老题、旧题来扩宽视野,找偏题、怪题来丰富解题方法。
哈佛学霸李拓远也曾说:“错误的学习方式,就好像一张破洞的网,永远装不满鱼!
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像林万东一样,取得佳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