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www.wzqsyl.com/bbzs/bbyd/
徐孝穆(-),海上文人竹刻大家,爱国诗人柳亚子姨甥。其擅刻竹、刻砚、刻紫砂壶,亦擅篆刻、书法、绘画。
竹上闻墨香,刻文心
家学渊源,师友相伴
徐孝穆由于家学渊源,自幼纵观古代各流派刻技之奧妙,8岁边尝试刻治印章,13岁那年曾为亲戚作春联一副,获亲朋好友一致赞赏。此后,其顺应黎里镇的乡邻的需求,常挥毫写字并乐此不疲,书法造诣由此得以不断精进。
徐孝穆幼年曾就读于吴江县第四高等小学,于此时期便对书法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校内曾有一位名为沈研云的教师,在教授手工课时发现徐孝穆富有天赋,便格外用心指导。
于校内举行的校庆纪念活动中,沈老师为10岁的徐孝穆挑选了一对毛竹爿,打磨拟出一副对联,指导徐孝穆书写雕刻完成后参加校内展览。此作品博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赏,更赢得了镇上老前辈的认可与赞赏。首次尝试便获得成功,使徐孝穆开始对竹刻入迷。
徐孝穆在新华艺专校友会成立大会照片前合影
中学毕业后,徐孝穆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当时,著名书画家汪亚尘是艺专的教务长,而王陶民则是艺专国画系主任,二人对徐孝穆的天赋于勤奋深感欣慰,悉心教导。徐孝穆经常前往汪师府上讨教,其刻成许多由汪师所画扇骨,有花鸟鱼虫,金鱼对虾,雕刻技艺进步十分迅速。
后又通过汪师结识了诸闻韵、诸乐三等师长,经过各位老师的指点,徐孝穆意识到,浅刻无疑是竹刻中最难却最富有深意的技艺,亦最能够显现书画精神,乃最高的艺术。且浅刻用材甚为广泛,扇骨、臂搁、笔筒等皆适宜,徐孝穆于是决定主修浅刻。
新华艺专校友会合影,三排左八为徐孝穆
年3月5日,上海新华艺专校友会在上海东风饭店成立,朱屺瞻为校友会题字。徐孝穆高兴之余,挥笔写下了一律诗词以示祝贺,并细心地在纪念照片背后详细标注了每一位参会人员的名字,而后流传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竹中存风骨,雕气韵
以竹为纸,以刀为笔
徐孝穆的艺术是多方面的,尤其主攻竹刻。以竹为纸,以刀为笔,其追摩明代朱氏三家之刻技,又深研清代周芷岩之刀法。主要采用了阴刻中的浅刻技法,以画法施之刻竹,刀法变化,拗突抑扬,刀笔合而为一。用铁笔在坚硬的竹子上表现中国传统写意画与书法笔墨中的意境,或风骨峥嵘,或清秀自然。
刀笔入神,恣意纵横,犹如神工鬼匠,深镌浅刻,浮青平雕,皆成佳构,淋漓尽致地尽显书画的干湿浓淡、色彩墨韵,创造了独有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郑逸梅曾有言:“凭着他掌握的一柄小刻刀,把各派书画家的笔法气韵,全部表现出来,不必见款,人们一望而知这是某人的书和某人的画,一无爽失”。
老舍为徐孝穆竹刻艺术题词
钱瘦铁与徐孝穆交情匪浅,之间亦合作颇多。徐孝穆就曾以他二人合作之折扇为礼赠予郭沫若,钱瘦铁于扇骨侧作草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主席词意,郭沫若同志正之,叔厓写孝穆刻”,另一侧为飞鹰游鱼图,扇面则以草书笔法绘红梅图。
世人多见钱氏擅长山水,殊不知其亦爱写梅花。此幅钱瘦铁画予徐孝穆的墨梅图中,除题有毛主席诗词之外,还钤印了多枚钱瘦铁所刻的毛主席诗词印章。其中瘦铁尤其钟爱的“梅花欢喜漫天雪”特大号印,作为压脚章钤印于画作上。
△图录号钱瘦铁(~)为徐孝穆作毛主席词意图
六十年代,钱瘦铁刻毛主席诗词六十八印,并曾将全套印章留存于徐孝穆家中,徐孝穆亦曾钤印数本印存分送友人。且在此期间,徐孝穆操刀雕刻了三十七首毛主席诗词竹臂搁。
其中大部分为根据毛主席手书临摹镌刻,为了将毛泽东手迹准确地雕刻在竹子上,徐孝穆只能打破自己竹刻创作从不描摹的习惯,反复阅读琢磨,仔细複写临摹,一丝不苟,绝不走样。以刀为笔,把毛泽东草书用笔的顿挫起伏与奔放气势令人惊歎地再现于竹面上;也有一部分臂搁是徐孝穆自己以行书撰写毛主席诗词并镌刻。
△西泠印社年秋拍
文房清玩暨徐孝穆竹刻艺术及旧藏专场
徐孝穆刻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臂搁共四十余件在此专场呈拍。
徐孝穆书法字体圆浑清秀,敦厚持重,与毛主席潇洒飘逸的书法放在一起,整体显得别具一格,相映成趣。如此,历经近十年的坚持不懈,呕心沥血,方完成此全套刻毛主席诗词竹臂搁,此组臂搁堪称徐孝穆艺术生涯中最为宏大的书法刻竹作品系列,其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本次艺是十二月拍,有幸再次得徐孝穆家属支持,呈现「徐孝穆上款及旧藏书画及竹刻艺术专场」。
△图录号唐云(~)为徐孝穆作醉墨梅花
△图录号唐云(~)五色太阳花
徐孝穆先后曾与众多著名书画家有过合作,一如朱屺瞻、关良、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颜文梁、陆俨少、唐云、应野平、吴作人、黄胄、沈尹默、钱瘦铁、白蕉、赖少其、丰子恺、端木蕻良、谢之光、来楚生、吴青霞等等。
其中徐孝穆合作最多的,是上海中国画院的著名画家唐云。唐云作画,孝穆雕刻,实为石翁穆翁,珠连璧合。
△图录号
唐云(~)画、徐孝穆(~)刻山水臂搁(有出版)
二人合作得最多的为笔筒、臂搁、扇骨,其次是砚台、茶壶、镇纸,甚至有台灯罩、文具盒等。题材涉及有花卉、蔬果、飞禽,亦不乏山水,占比最高的是梅与竹。
正如此台灯灯罩,陪伴徐孝穆数十年,无论在进贤路上的小楼,或在静安寺的高楼公寓,徐孝穆于此台灯下创作了无数竹刻精品,留予后人。
△图录号
唐云画、徐孝穆刻梅花臂搁(原自用台灯罩、有影像资料出版)
△图录号
唐云(~)题签、徐孝穆(~)自用扇盒
经过徐孝穆的雕刻创作,常能够使得普通且常见的用具,焕发异样的光彩。一如此件其自用藤拐杖,为徐孝穆身体欠安之时,女婿为其所制。
因把手上有豆一枚,为秦姓友人所赠,而古藤则是白姓好友赠予。徐孝穆便于手杖上刻道:“秦贻豆,白锡藤,国恒制此助我行”。以此念友人盛情,亦记下晚辈孝心。情谊与艺术所赋予的情趣,自然非一般手杖所能及。
△图录号
徐孝穆(~)自用藤拐杖(有影像资料出版)
竹刻诉人生,赏珍品
相互映衬,各有所长
徐孝穆一生所留竹刻艺术珍品众多,还有刻陶、刻砚及刻印作品。为使自身艺术创作有所积累,多数作品在赠予友人前,徐孝穆都留有拓片。其中大约有一半为自己手拓,另一部分请友人帮忙。
拓片本身可较为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出雕刻作品的气韵,尤其刻工及全貌。不会因原作形态的特殊性,或者观赏光线及角度的限制,而失去洞悉竹刻、砚刻及壶刻艺术珍品的机会。
拓片及原作照片相互映衬,各有所长。将二者对照欣赏,无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徐孝穆竹刻艺术的全貌。
△图录号
徐孝穆(~)旧藏自刻扇骨拓片五帧(出版参阅)
年,上海电视台为徐孝穆拍摄了《徐孝穆的雕刻艺术》专题纪录片,用以介绍其篆刻生涯。除雕刻外,徐孝穆于治印、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皆有所建树。在与各书画家合作之时,广泛汲取滋养,多方取法,不断开拓自画自刻、自书自刻的艺术创新之路。
△图录号
诸乐三(~)题签、徐孝穆(~)自钤印谱二册
△图录号
徐孝穆(~)篆书七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