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孩子在学习、修身过程中,为了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有些事情必须去做,而有些事情则不能去做,这就要靠非智力因素去控制和支配。
另外,随着孩子学识的提高,年龄特征及生理特征的变化,孩子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这也要靠非智力因素去控制和支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班里经常丢钢笔。虽然明察暗访,但谜底始终没有揭开。万般无奈之下,我面向全班的学生说:“我真诚的希望和这位同学交个朋友。
如果你愿意,请悄悄地跟我联系。我会为你永久地保守秘密;我期待着与你进行一次沟通心灵的长谈,请相信我。”
没过多久,一个男孩子向我“投案自首”了:“老师,我其实不缺笔用。以前,为了泄私愤,我断断续续地拿了几位同学的钢笔,谁知竟发展到今天见着钢笔心里就痒痒的地步。”
我理解这个男孩子心中的苦衷,对他说:“谢谢你相信老师。你想改掉这个毛病吗?”男孩子点点头。
我告诉他:“当你见着钢笔心中发痒的时候,就狠劲地捏痛大腿,让注意力转移;下课后迅速而坚定地先于其他同学离开教室;课外活动天天打球。”后来,这个学生花了很大的毅力做到了这三点,改掉了坏毛病。
有个学校,为了迎接两个月以后的数学竞赛,老师每周都给准备参赛的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大家能做多少做多少。
一个女同学,头一周只做了两道题,老师当然不会批评她,但表扬了做完的学生。此时,这个女同学的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动机、意志被激发起来,她在第二周做了18道题目,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当然,非智力因素差一些的孩子,做到这点就要难一些。
一般孩子对某门学科或某些知识的兴趣,是孩子在这些学科上取得出类拔萃成绩或学深、学透这些知识的基础。
事实证明,孩子只要对某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成绩就会优秀,而孩子若对某门学科没有兴趣,成绩必然不尽人意。
所以,孩子成绩差或相对差的学科,就是家长朋友帮助孩子建立兴趣的主要目标了。引导孩子把课本的内容及作业弄懂、弄通。懂了、通了,孩子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起来了。
举两个例子:有一个高中生,很不喜欢物理,每次考试都是下等水平。有次为了考得好一点,他把书上有关的概念、公式有重点地抄下来,放在文具盒底,企图作弊。
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既没偷看成,又被老师点名批评,真是一举两失。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学生不但没有被这件事击倒,反而因此激起了自尊:一定要把物理学好,让老师和同学瞧瞧。
接着,他自制了一册很厚的练习簿,在同学的帮助下,把书后的每个题目仔仔细细地做了一遍,又把书本认认真真地研读了一番。
于是,他的物理基础厚实起来了,以后的物理课,他不但听得懂,而且慢慢地喜欢上了;物理题,不但按时完成,而且乐于做了。如此下来,在最后的高考中,他的物理成绩十分优秀,顺利进入大学。
还有一个孩子,其他学科成绩均为良好,唯独数学成绩一般,久而久之,他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因为母亲心里着急,她想了两条办法,一是切实加强对孩子数学作业的辅导,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督促孩子及时问老师或她自己亲自去请教老师,避免“夹生饭”。
二是期中、期末考试前半个月,指导孩子把课本的重点部分认真地看一遍,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研究,并挑选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孩子重做一遍。
结果孩子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并被指定参加数学竞赛。孩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增强了,兴趣也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