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改朝换代,我们的生活用品也有新旧交替,在这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新的东西不断涌出,旧的东西不断被替换,有的是一路升级,有的是直接落入尘埃。不论是人,还是物,一旦失去价值,甭管是创造还是使用,就会被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淘汰。当我站在吴忠文化大院的旧物馆里的时候,内心感慨万千。不论这人,这物,昔日是多么辉煌,面对现实,一切都太残酷。好在历史不会遗忘,好在我们还有记忆。位于宁夏盐池县的吴忠文化大院,是集当地传统手艺、非遗文化、民间艺术等所展示的多个展馆的统称,如有陈旭文化大院、“荞真堂”文化大院、东瓮城曹生哲皮影木雕文化大院、萍之绣刺绣剪纸文化大院、张军红色文化大院等地,这些都是吴忠文化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花马池东瓮城上的有关上世纪80年代、90年底记忆的旧物件展馆。进入展馆那瞬间,历史的长河突然向我飘来一只小船,我坐上船,在长河里慢慢流淌,有我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一切是那么的令人怀念,虽然陈旧,却是那么新鲜。如80年代的家具电器,包括有黑白电视机、衣柜、钟表、花瓶等等。还有90年代非常流行的音响,这在那时候可是个稀罕物,也非一般人家能买得起的,但也出现了一大批音响设备发烧友,就好比是现在的“摄影发烧友”、“汽车发烧友”等等。但我对音响的记忆力是模糊的,这对于80年代的人而言,应该是十分亲切。可当我看到“小人书”的时候忍不住激动起来。“小人书”其实就是连环画,这不单单只是上世纪的产物,它的历史很深厚,是非常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但玻璃柜内的“小人书”,我基本上是没有看过的,但故事内容家喻户晓。如《猴王出世》、《黑风山》、《高老庄》、《真假唐僧》等等,这些都与《西游记》有关。包括还有《诸侯反朝歌》、《文王回岐山》等书,这应都是《封神演义》里的故事。虽然书是不曾看过的,它们源自于80年代,但“小人书”在我脑海里有很深的记忆。虽说小人书在90年代,已逐渐走向“文物”,但我清楚的记着爷爷就有不少,可没人当它是“文物”,有些被我当厕纸使用了。现在想起来,“无知”可真是可恨呀。除了“小人书”,还有一个玻璃柜令我眼前一亮,里面摆放着大哥大、BP机、诺基亚手机以及一些微单相机。BP机在80年代的时候十分盛行,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手机的普及,BP机慢慢落幕。但大哥大的流行时间非常短,只流行于手提电话初面世那几年。在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大哥大的身影十分常见。记得小时候,我爸跟我说,男人要有大哥大在手,出门走路都带风,因为它超级贵,是身份显赫的象征。当然,除了以上这些稀罕昂贵的电子产品以及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小人物”,展馆内还有更多其他的珍贵物件。如70年代至80年代盐池县所使用的各种证件,其中最醒目的就是结婚证,就跟奖状差不多。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结婚后,是不是也会把结婚证当奖状一样,贴在墙上呢?包括过去人们使用的钱,购物券(换食品、换棉布等等),以及9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存根、股票等等。还有一个柜子里全是过去人们的“换购券”,类似粮票(可能就是粮票),几斤几两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即便是小时候也从未见过这样的物品,因此,我除了陌生只剩下新鲜和好奇。但看到读小学的《思想品德》书,以及文具盒等,就倍感亲切,历史的小船顿时把我飘向了22年以前。那摊开的文具盒上的乘法口诀实在太熟悉了,回忆的画面是那样美好。但也有一些书籍,是我不曾经历的时代,那折痕的岁月使我的脑袋有些空白。课本上的文字以繁体字为主,可能是80年代的吧。可是对于资深老烟民而言,尤其是从80年代,90年代走过的人,在面对眼前这般景象,定能找到记忆里的黄金岁月。各种品牌的烟盒和火柴盒非常有意思,有的封面像极了“小人书”。香烟的品牌有《西京》、《镇江》、《红金》、《花马池》、《六盘山》、《公主》、《开封牌》等等。除了展柜里摆放的这些,展馆的墙上也挂了许多过去的字画、多以福寿为主,用于家庭装饰。类似这样的贴画海报,曾在爷爷奶奶的屋子里见过。如今他们都走了,老屋成为了库房,墙上的福寿画早没了踪影,忍不住泪目。但不论时间过得太快,他们始终在我心里。不论时代发展怎样快,总有人会将它们重新拾起,可能已无法回归大众生活,但可以唤醒一代人的记忆,也能唤醒一个时代的沉思与反思,令人们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学会总结经验,历史的经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