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16/6259310.html
“我家孩子的语文书经常落在家里,说了他好多次还是老样子!”“我家孩子的数学作业又忘在家里,我得再次把她的数学作业本带到学校去。”“老师,我孩子的一个语文作业第三次忘在学校的抽屉里,怎么办?”……每天上课之前,总有一些同学来上一段丢三落四的“前奏”;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也有一些同学的家长打来电话诉说他们孩子的作业忘在学校抽屉里的无奈。上语文课的时候,连语文书都落在家里,由此可见相关同学在语文这个科目上的学习确实很让人担心。上数学课的时候,数学作业也不见踪影……瞧,下面这个家伙又一次把语文作业落在班级的抽屉里——
这孩子在放学的时候把作业忘在学校之后,其家长带着她火急火燎地赶到我家拿班级的钥匙,然后又风风火火地把钥匙还回来,最后又急急忙忙往家里赶……孩子产生这种丢三落四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经常丢三落四,忘记带书或者作业的孩子,一般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责任感涣散,侥幸心理作祟。
“老师,我的语文作业忘在家里了。”一名在上课的时候对我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我打电话让你爷爷帮你拿过来一下。”我询问他。“放在家里的桌子上,也可能是在柜子里,但是爷爷可能不在家,他经常把手机忘在家里。”……听到这里,我让那个同学把书包打开让我看一看,结果我发现了让我瞠目结舌的一幕:语文作业安安稳稳地“躺”在这个孩子的书包里,里面的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动……自从这孩子的父母离异之后,他就跟他的爷爷相依为命,而他的爷爷基本上没理过他的学习,作业没做、作业“忘”在家里是常有的事情。责任感涣散加上侥幸心理作祟,让这个孩子企图用谎言来把作业没做“这笔账”掀过去。
原因二:家长太过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孩子缺乏独立性。
“孩子,这是你的衣服,今天要穿这件衣服去上学!”“你的书包我帮你整理好了,吃完饭之后我送你到校门口。”“你的作业和书本应该就这一些了,我都帮你放在书包里了!”……很多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做事能力和习惯的机会,都被一些家长“剥夺”了,这不仅养成了孩子娇生惯养的性情,而且还会养成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娇生惯养成为一种习惯,当家长对孩子所有事情进行包办成为一种常态,那么孩子把东西落在家里,孩子就很可能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第一时间埋怨家长“不给力”。
原因三: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条理性的训练。
很多人都把丢三落四归结于记忆力不好,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通过了解,我发现一个比较现实的现象:当我去学生家家访的时候,那些丢三落四,不是忘了带书就是忘了带作业本的同学,其房间一般都是乱糟糟的,杂乱无章。同时打开对方的书包,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卷子揉成一团塞在书包中某一个角落的有之,语文课本的封面和最后一页不翼而飞的有之,字典夹杂在书包中被弄成好几截的有之,数学作业本里做语文作业的有之……如何整理书包,家长没有“授之以渔”,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缺乏条理性的训练,丢三落四的毛病必将与这样的孩子紧紧“绑定”在一起。
孩子经常丢三落四,而且屡教不改,整体上有以上这三个原因,我觉得让孩子摈弃经常丢三落四的习惯,家长最好别急,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做足功课”,试试这样教育孩子:
(一)让孩子根据“书包清单”在上学、放学之前整理书包。
⑴让孩子意识到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孩子,你作业忘了带,本来你是有做这个作业的,但却没有带到学校去,被老师批评你也很难受,对吧?”“孩子,你语文书本落在家里,看着其他小朋友都拿出语文书本全神贯注地与老师学知识,你上课的时候很不方便,心情怎么样?”“孩子,该带回来的东西没带回来,做不了作业,明天你如何向老师解释呢?”……一些孩子之所以丢三落四,因为这种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没有意识到整理书包的重要作用。家长让孩子在思想上绷紧“责任弦”,那么接下去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一定的保障。
⑵根据日课表列出“书包清单”。
“早上我们学的是这些科目,我得把这几个科目的课本、作业、学习用品都带过去!”“下午没有上英语,我把英语相关的东西暂时放在家里,英语词典真的太沉了!”“明天上《品德与社会》这个科目,我在做晚上作业之前就把这本书放在书包里,免得忘记了!”……给孩子一个日课表,让孩子对照日课表整理出“书包清单”的具体内容。如何列出“书包清单”呢?星期一的“书包清单”里罗列星期一上课时要准备的所有教科书、学习用品和相关作业本,星期二到星期五依次类推。这样的“书包清单”可以贴在孩子的房间里,让孩子在上学之前“按图索骥”,按照“书包清单”的内容准备相关物品。当然,如果把一周分成5个上午和5个下午的话,那么就要整理出10张“书包清单”,这样虽然麻烦一些,但这样细分对书包的“减肥瘦身”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⑶学习用品要分门别类,妥善“安置”。
前一阵子,我用磅秤秤量了一下我自己孩子的书包,好家伙,足足有20斤!其实,暂时没有用到的书或者学习用品可以放在家里。那么这些东西可以放在家里的哪个地方呢?如果不对其进行整理归类,而是随便乱放的话,那么这些学习上的必需品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你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东西会“玩失踪”,当你孩子不需要的时候这些学习必需品又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但等到这些学习必备品在那个时候出现的时候,应该几乎和废品无异。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引导孩子对相关学习必需品按照类别细分,然后再妥善“安置”。
孩子学习上的必需品,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专门的柜子进行“归类存档”并贴上相关的标签:哪些是暂时没用到但在第二天会用到的学习必需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当天的时候将其存放在柜子的第一层;第三天要用到的书本或作业本,可以引导孩子将其“安置”在柜子中的第二层;第四天要用到的学习物品,可以存放在柜子中的第三层……在同一层中,课本要整齐地堆放在那一层的最左边,作业本弄整齐后存放在那一层的中间,相关的学习用品整理好后放在那一层的最右边,尽可能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物品如同“行军布阵”一般一一摆放好,当孩子当天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第一时间找出来并放到书包当中,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⒈家长要在合适的时候必须“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妈,我的衣服在哪里,快点拿给我,我快迟到了!”“爸爸,帮我把文具盒找一找,我的文具盒不见了!”“妈妈,我的袜子帮我找一双!”……家长成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物品追踪器”,孩子在独立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这在很多家庭都并不鲜见。我觉与其让家长成为传说中的“追踪器”,还不如让孩子吧自己所需的每一种物品进行“定位”:鞋子固定放在房间的鞋架上,袜子固定放在房间某个角落的袋子里,文具盒“定位”在书包的某个位置……其他的生活物品也好,学习用品也罢,都可以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或者整理书包的时候将其存放在相应的地方,再给相应的角落来一些别出心裁的“标签”:比如“课外书之家”,比如“袜子之乡”等等,用孩子比较喜欢的方式给自己归类的一些生活物品或者学习物品取个名字,贴上“标签”,那么孩子在寻找这些东西的时候不用求助家长就可以轻松找到。.
让孩子自己对所需的各种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进行分门别类,再让孩子需要的时候自己亲自去找,这样更能培养出孩子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虽然对于父母而言要找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只是“举手之劳”,但如果家长一直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当作“举手之劳”,那么孩子就会成为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必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方面家长可以更省心,另一方面孩子的责任心也会“归位”,同时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
⒉培养孩子按“清单”做事的习惯。
“老师今天布置了这些作业,我要写在‘作业清单’的本子里!”“妈妈让我到食杂店里买东西,我先列个‘购物清单’再过去买!”“周日的时候,我做完作业之后要帮妈妈做家务活,我得提前把‘家务清单’整理出来,让妈妈更轻松一些!”……一般情况下,做事有条理的孩子很难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想要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达到有条不紊的程度,家长要经常让孩子按照“清单”做事:无论是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还是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都可以用相关的“清单”逐一完成。
举个例子,让孩子按照“书包清单”整理书包的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练习:先把书包中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后,然后按照“书包清单”的要求逐一将需要的东西装在书包里,如此反复练习多次,孩子就能够熟练地运用“清单法”防止作业落在家里、书本忘在学校的尴尬。当按照“清单”完成相关任务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家长就不用再为孩子丢三落四的“短板”而操心了。
⒊让孩子学做家务,培养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条理性。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主动做家务来培养其做事的条理性。在一些家庭,家长几乎从未让孩子做过家务,这些家长甚至认为家务活是家长自己的任务,而孩子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够了。其实,这种想法已经走进了一种家庭教育的误区:因为主动做家务的孩子做事更有条理,同时在学习上也更为主动积极。举个例子,会炒菜的孩子熟悉炒菜的每一个步骤,炒菜的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那么通过“学法迁移”,这个孩子把炒菜的方法运用在收拾书包上,同样可以做到根据具体的“书包清单”很快帝把书包中的必需品在第一时间内整理好。
(三)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并让奖惩机制发挥作用。
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想要让孩子做事情或者整理书包的时候不再丢三落四,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做事有条不紊。如果家长自己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臭袜子,而且被子没叠、衣服乱放,孩子会怎么样呢?当然是有样学样,可能同样会“不修边幅”、丢三落四。故此,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正面楷模,完成从“要孩子如何做”到“孩子学我怎么做”的转变,让孩子学着家长的样子去整理房间、去收拾衣物,去管理书包中所需要的物品。可以说,家长针对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吼破了嗓子,不如自己做出了样子。
对孩子有条理做事的奖励不能仅限于口头夸赞。
“你利用短短的一周时间就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毛病,这和你的坚持有关,这周周末爸爸带你去游乐场放松一次!”“这几天老师夸你做事更有条理了,几乎没有把作业落在家里,你进步了,奖励你作业做完之后多看十分钟电视!”“你在作业做完之余也能帮妈妈整理房间,而且房间又整理得井井有条,真棒!喜欢什么玩具,我带你到超市去逛逛!”……陪孩子定下一个具体目标——比如在一周之内或者在一个月之内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孩子如果在家长的引导下改掉了丢三落四的习惯,那么家长除了口头上的表扬之外,还可以定期用“快乐给予法”激励孩子:喜欢去游乐场的孩子,家长可以陪孩子去游乐场逛一逛;喜欢某种玩具的孩子,家长可以买个玩具给孩子一个惊喜。
对孩子丢三落四的惩罚不能停留于“隔靴搔痒”。
“书本丢了?没关系,下一次要注意。”“作业本丢了?我去帮你再买一本,下不为例哦!”“作业忘在家里,没关系,老师稍等,我马上拿过去。”……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都是用“怀柔”的方式进行“隔靴搔痒”。而如果一直用“隔靴搔痒”的方式对待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家长对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屡教不改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书本或者作业本丢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去买,孩子会不会心疼?当然会!如果作业忘在家里或者落在学校,家长陪孩子步行去拿,孩子会不会觉得累?当然会觉得累!孩子丢三落四,用“快乐剥夺法”减少孩子课余看电视的时间,把这些减掉的时间让孩子写一份让家长满意的检讨书,孩子会不会长记性?当然会!
总而言之,丢三落四是一种习惯,如同一种“顽疾”,无法一次性“根治”,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孩子“根治”这种丢三落四的“沉疴宿疾”。想要让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清零”,就应该用奖惩分明的方式唤醒孩子的责任感,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让孩子摆脱丢三落四这个坏习惯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