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灯谜,四十年梦回

人的脚步似乎是越走越快的。

孩提时代总是觉得“年”来的太慢,成家后又觉得日子有些刹不住车的感觉,还没有感受青春的模样,自己的子女们已经在谈论“青春”是怎样的匆匆。

回忆总是让人感慨,今昔对比可生出无数话题。过年说年,年味总会被集中“讨伐”。

“年”我们是分为两个部分过得。初一到初五团圆、走亲访友;十五前后就俩字——热闹,要不怎么叫“闹元宵”呢。

正月十五,北方滚元宵,南方包元宵,做法不同,热闹劲却谁也不差;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放焰火各种群众性的活动将年味彻底推向高潮。

七九年我还在上小学,这一年,国家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形势开始向好,正月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县乡甚至村子里的表演队也进城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市里自然也不会落后,除组织各单位的表演活动和大型灯展,分五个区块组织了大型灯谜活动,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灯谜爱好者。

当时,司法系统会场被分配为学生专场,而且奖品特别丰富,从铅笔橡皮到高档文具盒,还有各种比较高档的学习用具,比方说不锈钢的圆规、成套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最让人眼红的是当时大城市流行的“魔方”“魔棍”。与现在不同的是:那个年代你参加任何活动都不存在“门票”这种说法,各类游园活动也都是公益性质的。

灯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支,从春秋时期就有“隐语”,到汉代发展为“射覆”,到三国时期就已经被称为“谜语”。唐宋随着诗词的兴盛,文人们在元宵节将谜面粘贴在各种花灯上,斗诗、斗酒、斗才气。

这次的灯谜据说有两千条,其中有八百条是要考验知识积累与头脑反应速度的。想要得到一个圆规做奖品,必须一次性猜对六条灯谜,而魔方需要一次猜对十条灯谜才能获得。越是这样却越是吸引大批不服气的学生到场参与。

院子里的小伙伴入场后很快就分得了不少小文具,大家不再满足这些小收获,开始积攒自己的成果。这时候,集体的力量果然要强大不少,很快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得到了两只圆规,还有其他几人喜欢的一些奖品。

泡沫铅笔盒

由于大家年龄都不大,除一般类型的谜语,中药谜语几乎是我一个人在猜,由于没什么竞争,攒下不少的积累。像“妇女节前夕”这种简单的,看到谜面,脑子里马上就能反应谜底“三七”,但是一般孩子都没有中药常识,所以都便宜了我这个知道不少药名的“高手”。

四十年过后,许多谜面都不复记忆,有一条却始终不会忘记。“笔笔勾销,概不还债”(打一红楼人物),当时正偷看老爸借的《红楼梦》,一下就想到了“赖大家的”。之所以对这条谜语记忆深刻,一是刚看红楼梦就有收获,二是这一条谜底让我得了个魔方,很有成就感。

八十年代后,春节灯谜活动越来越少,竞猜性质的更是不多见。其实,这种活动花不了多少钱,又能凝聚人气,还能开拓发散思维,是我国文化传承中较为优秀的益智游戏项目,为什么不能由政府主导多搞一些?特别是在学生中多搞一些,既可以益智增进团结,还能减少电脑游戏的玩耍时间。

所有人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一切都在“向钱看“,对于金钱的欲望,淹没了其他美好的向往。我们正在经历的何尝不是虚荣心和另一种侥幸心的迷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