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高冬丽
减负,从来都不是个新词。早在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周而复始……年7月底,“双减”政策公布,这个校内做“加法”,校外做“减法”的新政能否真正让负担减下来?几十年来,学生减的负减去哪里了?
“素质”教育与不堪重负的书包
80后家长林枫记得很清楚,自己上小学时,书包里就只有一个文具盒、几个课本、几个简单的练习本,就一切搞定了。
但等她的孩子上了小学,林枫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书包早已不堪重负。其实,这也是所有家长的苦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书包,平均都是12斤左右。对于这个问题,郑州市也曾经有不少学校做过多种尝试,但均已失败告终。
曾有一项研究发现:当书包重量超过体重的10%,负重超过20分钟,脊柱压缩达6-8毫米,长此以往,不仅会引起腰酸背痛,还会压迫孩子的脊柱,导致脊椎侧弯。
为啥书包就能这么重?原因很简单,小学虽然只有简单的语数外以及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但现在,每学科四五个本则演绎着“存在即合理”。以语文为例,听写本、练笔本、作业本、作文本,这还不包括课外书、工具书。有人说,可以每天上什么课带什么书和本,但在不少小学生看来,说这话的人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科目少,还经常临时调换课程。”不少小学生直言,他们只能每天背着所有课本以备不时之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现在的素质教育。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听着很美好,但实际上,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就是热热闹闹的体音美。学校又是排球,又是篮球,还有吹拉弹唱跳,但这些工具,可不是天天放在放学校,有些工具放不进书包,那就只能再拎着、拿着、扛着。
减的负减去哪里了?也许,都减进了孩子的书包里。
花式作业与焦头烂额的家长
如果说书包是孩子有形的负担,那么,作业则是家长心中难以名状的痛。
“不能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很早之前,每一次减负政策里都会提到,这也绝对是让家长和学生很欢欣鼓舞的规定。
但是,没有这些无聊的作业,作业换成了作手工、做实验、熟读、背诵并拍视频等,孩子们的确轻松了不少,但慢慢的,家长们发现,原来这些减掉的作业,减到了家长这里。有家长说,放学后的时间如同“打仗”一般。
“小时候,我写作业的时候,我妈在客厅看电视;现在,我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我妈还在客厅看电视,我在陪写作业。”这是无数家长的真实写照。
没有了固定的抄写,那就做个手抄报吧,又是设计又是画,还辅助文字。让家长们最不可理解的是,虽然有些孩子的手抄报明显是家长代劳,但还被当优秀表扬并展示。“长久下去,孩子会很不自信的。”于是,全家总动员,总算将一张精美的手抄报完成了。“几次下来,孩子做手抄报功底没啥长进,家长们倒是娴熟了不少。”
当然,手抄报还是最简单的,现在不少学校布置作业,生怕作业不够花哨显示不出自己的素质教育。于是,假期旅游作业,做成手抄报;假期做实验,必须要图文并茂;假期体育锻炼,必须有视频或照片……总之,貌似每个布置给孩子的作业都要由家长跟着一起。
还有让家长们最痛恨的检查作业签字。“作业是横跨我和熊孩子之间的一座大山。”不少家长坦言,孩子的作业,老师经常要求家长签字。但这签字,可不是签个名字那么简单,有些老师明确说,家长要一项一项签字,当天有几项作业任务,就要每一项都单独签名;有老师虽然没有明着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但到学校后,一旦孩子作业有错误,老师一定要会班级群里晒出来,并提醒家长注意。
“不高质量完成怎么办?”于是,字体不工整了,重新写;有错误了,改。每晚就在这样的作业拉锯战中结束。
剧场效应下的无奈纠缠
对于孩子的成长,中国的家长一定是最焦虑的。古代孟母三迁都是为了孩子挑选适宜的成长环境,而如今,更多家长愿意为了自家儿女“成龙、成凤”铺路。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播下龙种,但万一收获的是跳蚤怎么办?他们不会这么轻易认输。于是,哪儿差补哪儿。补课最初从家教开始,直到年,“补习班”这一概念首次在教育部监察科发布的《关于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得以界定,之后其内涵不断被在丰富。
补到底有没有用?在不少家长看来,送孩子去校外培训班解决了不少难题:作业有人辅导了,家长花钱购买服务。
“你家孩子还没报数学班?这可不行啊。”“你们都报了什么课外班?”“我给推荐一个好的班吧?”……许多中年老母亲见面聊天的经常是这样的对话。
在一次次被“别人家的孩子”的洗礼和“别人家的妈妈”的洗脑下,加上频频现身于网络的各学校升学率、录取分数线,再佛系的家长也有些坐不住了。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
就这样,从一到十,从十到百,大家似乎都找到了教育的“捷径”,“剧场效应”形成,所有人都在课外班这个列车上向前奔跑,中途还不停地有人上车,大家也都抱怨着,但没人愿意下车。
而且,对于都报了哪些课外班?家长们也内卷得厉害,你在这儿报了两科,我在别的机构报三科,实在不行,再报个一对一,总之,气势上一定要赢。周末,家长们愿意舍弃一切,如打鸡血一般,陪着孩子穿梭于各个课外班。而培训机构也频频用“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这些字眼直击家长们的心灵。
曾有个玩笑,父母把逼我学习的劲头用在他们身上,估计我早就是富二代了。再多读一会,再多考一分,指不定命运就会有所不同。每一个家长都抱着这样单纯的想法,然而,最终他们发现,分数提高了,分数线没提高,娃依旧还是那个位次的娃,不同的是,辅导机构越来越多,价格越涨越高,他们撑起了辅导机构的春天。
(资料图猛犸新闻·东方今报摄影记者沈翔/图)
让人焦虑又虚荣的兴趣班“鄙视链”
当大家还在追逐文化课课外班时,其他素质类的课外班又粉墨登场。
“未来不会编程的孩子将被淘汰。”“未来不会写作的孩子没有出路。”……这些刺激性的营销话术煽动着家里的恐慌。学还是不学?他们不知道未来什么样,但只想现在不留遗憾。
于是,足球篮球乒乓球、钢琴绘画等,不少学生开始特长加身,当然,家长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当年,郑州不少初中学校都招特长生,通过这些特长,孩子可以稳稳地进入名校。不少家长早就瞄准了一些学校,哪个学校的乐团招哪一类学生,哪个乐器在乐团里比较稀缺,他们都摸得门儿清,孩子们只需对“症”学习就可以。
然而,随着小升初特长生的取消,一些喜欢这些特长的孩子依旧在坚持,更多的却因为转战文化课辅导而放弃。
而对于不甘寂寞的家长来说,一些大众类的特长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小众才更有“话语权”,曾经,网络上的兴趣班鄙视链红极一时,“足球、篮球、游泳、跆拳道都司空见惯了,现在受家长追捧的是棒球、橄榄球、击剑、冰球、高尔夫、马术”等,一听就是高攀不起的样子。
比才是他们的本质,也就是在这样相互对比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卷入了教育军备竞赛中,其实原本并无恶意,但这样的比却让许多行为偏离了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