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巧用中断效应,激发

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088710.html

晚上7点50分,妈妈正在辅导孩子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妈妈习惯性地用手指着孩子的作业本,一边用手指一边提醒孩子:“这个字读什么?它应该是什么偏旁?”

孩子左手摸摸文具盒,右手转着笔头,左顾右盼之后终于说出来一个答案,妈妈摇头说:“不对。”

这时,孩子站了起来,左扭右扭后,又说出一个答案,妈妈眉头皱了皱:“又错了。”

孩子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还是耐着性子端来一杯水,指点孩子正确的字怎么写。

孩子喝完水,用橡皮擦擦掉错别字,再写上正确的字。然后孩子继续扭来扭,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又喊有蚊子咬,妈妈也继续在一旁盯着,又发现孩子写错好几题,“这么简单的字,你都写错!你到底有没有心?你有没有长脑子?”妈妈忍无可忍,大发脾气,并用手在桌子上拍了好几下,把孩子吓得缩到一边不敢动了。

妈妈深感委屈:“我每天上班累死累活,回来还要陪你写作业,你这是什么学习态度?你现在这个成绩,能上什么好大学呀?”

孩子干脆一头趴在桌子大哭起来,抬头大喊:“…你走开!你再不走,我就不写作业了…”

才刚刚开始写作业,就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了……

相信很多家庭都发生过类似场景——不学习、不写作业还好,孩子可爱,父母慈爱,一旦开始写作业,一家子人都变得“面目可憎”了。由此很多父母在网上“吐槽”,自己完全是以命在陪孩子写作业。

这表明孩子的学习,已经普遍变成了家庭里的一种负担,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那么,孩子不爱学习,究竟是由于天生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所以压根就对学习没有兴趣呢?还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孩子不爱学习呢?

用“中断”效应,或许就是激发孩子对学习产生深厚兴趣的好方法之一,且有助于孩子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孩子不爱学习的3个层面的原因。

.父母层面的原因:以自我思维为中心、过于严苛、目标过高。

①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跟孩子一起玩游戏、阅读和沟通,或即便跟孩子在一起,也以自我思维为中心,喜欢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以及定义孩子,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并杀死他们的内在动机,造成孩子厌恶学习。

同时,父母也理解不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意识不到要去倾听孩子的内在感受,更不会从心理层面去了解孩子,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

②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学习管束严苛,每天都在一旁盯着,催促孩子学习,随时指出错误之处,不仅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还会让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惯,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自学能力。

③另外,有些父母还会给孩子定出过高的目标,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使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产生恐惧心理。

比如开篇的孩子,有写作业不专心的毛病,在妈妈看来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他只是不想让妈妈在一旁边盯着自己而已,而且妈妈的管束也太严苛,随时打断孩子学习,妈妈追求好成绩,忽视孩子内在感受。这就造成了了孩子对学习的消极情绪,引发了亲子冲突。

.孩子个人层面的原因:没信心,没动力。

孩子容易受压力、缺失规则、家庭氛围、电子产品、学习方法不当、信心不足等等方面的干扰,从而影响孩子的专心兴趣。比如考试焦虑、自律性差、自我的烦恼等等因素都会消耗孩子的学习兴趣,致使孩子的学习潜能无法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学校层面的原因:缺鼓励乏、学习负担重。

应试教育的片面追求,学校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这种单一的评价,导致孩子得不到老师正确和及时鼓励。比如作家韩寒因为数学老师的偏见,从此看到数学就头痛,彻底放弃了数学这门学科。

同时,沉重的学习负担,无数的模拟考,难以学透的知识,让孩子走无法承受。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厌倦了学习等等。

聪明父母用这3招,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06第一,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是给孩子提供有效学习支持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有迎战困难的热情和勇气,最终收获成功。

同理,孩子对学习也是这样,如果父母想给孩子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支持,前提就是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①根据“胜利者效应”,给孩子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胜利者效应”,也叫“登门槛效应”。意思是说,先打败一个较弱的对手,然后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就会容易多了。

同理,在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上,父母要先引发孩子学习兴趣,就要先给孩子定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先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去挑战新的目标,孩子就会动力满满,并想尽一切办法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成就感再次发挥作用,从而点燃孩子更多的学习兴趣。

反之,如果父母看到其他孩子成绩优秀,产生焦虑,就盲目地给孩子设立与实际能力相去甚远的任务,让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孩子就会彻底失去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帮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关键是引导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在给孩子设立学习目标时,不要超出孩子能力所及范围太多。

②不断强化孩子的成就感。

当孩子经常被表扬和肯定时,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建议当孩子完成小目标时,父母要利用口头表扬、赞许的表情,以及物质上的奖励等方式,扩大孩子在学习上的幸福感,不断强化孩子的成就感。

③让孩子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

让孩子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父母需要做到2点:一是不把学习和惩罚捆绑在一起。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没有耐心,容易情绪失控,总是批评和责骂孩子,结果孩子把写作业当成了这世上最痛苦的事,比如开篇中的妈妈,总是打断孩子、纠错、皱眉等等,结果孩子放弃了写作业。二是父母要保持孩子的自信心。有些孩子作业喜欢动,父母不能正确对待,总是忍不住批评孩子:“你是猪吗?都教这么多回,你怎么就是记不住……”父母一遍又一遍地打压孩子,贬损孩子的能力,不仅让孩子内心感觉自卑,还降低了学习效率。建议父母帮孩子找方法,而不是一味责骂和打击孩子,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信心,才能快乐地学习。

07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是提供有效学习的支持的关键。

你的孩子的学习力弱吗?你的孩子哪些知识需要加强?父母只是一味强调孩子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难题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有些孩子虽然很独立,学习上也自觉,但苦于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不理想,渐渐就丢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把学习当作苦差,当然没有学习成果,只能屡战屡败。

此时,父母与其通过责骂或吼叫的方式让孩子更加如履薄冰,不如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时期。当然,老师会引导孩子如何学习,但每个孩子的的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其他孩子学起来没有困难的,可能你的孩子会觉得很难。这就需要父母留心观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①观察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孩子学习的好习惯。

父母和孩子可以解决第一个在桌子上,不要把研究的玩具。指导他们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然后开始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有些孩子注意力差,只要外面有风吹草动,就被吸引了注意力。此时,父母需要通过一些小游戏,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学习的好习惯。比如把不同的玩具放进一个区域里,让孩子找出不同类别,孩子在专心致志研究玩具类别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在此过程中,父母可以就一些细节要求和特定行为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以帮助孩子养成研究焦点的好习惯。当孩子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进教室,就很容易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对学习保有良好的兴趣。

②观察孩子学习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方法和指导。

无法同频,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尤其是父母和孩子学习上的无法“同频”。即在学习方面,父母认为很简单的习题,孩子们完全不会,这就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冲突。

要破解不能同频的这个问题,父母可以采用三个方法:一是父母要学会提问,通过缩小问题范围、多互动、追问等方式,来帮孩子找出真正的核心问题所在。二是父母要学会倾听,挖掘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三是保持“空杯”心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三个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解决父母看问题浮于表面的问题。找出真正的适用于孩子的学习方法。

比如,上小学时女儿回家就哭鼻子,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方法,了解女儿是因为老师让她背诵课文,她不会,所以急哭了,我理解了她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并告诉她说这学习中记忆力的问题,我这里有三个保证让你学会记忆的方法,女儿才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多是在游戏中记忆和学习的。上了小学以后,其实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如何记忆。此时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分块“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宫殿联想记忆法……总之,父母应该在孩子学习的薄弱处给出一些有效的、简单的方法和策略,来支持孩子学习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结果,压得孩子喘不过来气。父母只需要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来支持孩子学习。

08第三,巧用“中断”效应,激发出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谓“中断”效应,就是人在做某件事情时,正处于兴奋点和渴求之时,突然中断的一种做法,目的是引发好奇,让人充满期待。也就是俗语说的“吊胃口”。比如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每到精彩之处的一个章节,都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导致我们更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故事如何发展。

如果父母想保护孩子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也可以采用“中断”效应。当孩子学得正投人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先至此为止。”此时,父母传递的信息是下次学习内容更精彩。其作用是孩子保有期待,放大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中断效应”还迎合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还有探索欲,说不定孩子已暗下决心:不让我学,我偏要学。

比如华罗庚从小痴迷数学,但由于家贫,只得在自家杂货店当伙计,有时因为学习耽误生意。父亲这此大为光火,一气之下把儿子的书都烧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学习愿望反而更强烈。后来,华罗庚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数学家。

因此,父母们不妨试试“中断”效应,人为地增大孩子对学习的在乎和期待,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孩子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唯有让孩子对学习有持久的兴趣,父母才不会为孩子不爱学习发愁。

09小晓样儿结语:

为什么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这是父母最为揪心的问题。一个孩子,在妈妈的精心哺育之下,居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不能不令人惋惜。难道这仅仅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吗?

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住孩子的学习力,需要为人父母者多开动脑筋,想出一些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办法来。

蒙台梭利说:“学习正确答案将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但学会如何学习是为一生做准备。”让孩子保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却发现,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孩子不爱学习,有3个层面的原因: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孩子自身没有找到学习方法,自信心不足等;学校学习压力大,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

如何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父母需要学会这三招,可以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从此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一,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是给孩子提供有效学习支持的前提。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是提供有效学习的支持的关键。

第三,巧用“中断效应”,激发出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