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儿童时期的胖,可能一辈子都瘦不下来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以前在看蒙特梭利的书籍时,看到其中一个观点,让我很不能理解。

她说,在儿童时期肥胖的孩子,一般都存在心理问题。

那时我就很纳闷啊,一个人胖不胖,不是跟饮食有关吗,怎么还扯上心理问题了?

后来我发现,那些小时候就过于肥胖的孩子(不是偏胖,是肥胖),确实常被人说是“有问题”。

我们村一个很胖的男孩,老师就经常投诉说,他上课从不关心课堂内容,只会一惊一乍喊同学们看窗外是不是飞来一只鸟,窗外又有谁走过,要么干脆蹲在桌子底下上课。

还有我侄子班上最胖的那个男孩,班主任就说,这孩子上课时突然敲起了文具盒,一边敲还一边吆喝:“卖文具了,卖文具了,5毛钱一个,谁要?”看得正上课的老师目瞪口呆。

班主任暗示家长说,这孩子是不是需要看一下心理医生......

儿童时期的肥胖,和孩子的心理,难道真有什么联系吗?

01情绪性进食

依恋心理学家詹姆士·罗伯森,就曾做过一个研究报告。

他追踪调查了一群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孩子。这些孩子刚开始会大哭大闹,特别焦虑,到处哭着找妈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习惯,甚至回归“正常”。

只是,很久以后,父母再回来时,他们却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粘着妈妈,也不哭闹,他们似乎和父母很疏远。

他们对礼物的兴趣,大过对父母的兴趣,他们翻着父母带来的包,拆开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往嘴里塞......

罗伯森解释说,这些孩子在情感上一次次失望,于是他们渴望甜食,因为人会让他们失望,但甜食不会。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情绪性进食”。就是说,一个人吃东西,并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情绪需要。

而心理学家认为,在童年时期,遭遇过主要养育人(父母)情感上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

这种情感忽视,有可能是与父母长期分离,也可能是即便父母在身边,孩子的情感却一直被忽视,如重男轻女、二胎、长期分离、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等。

孩子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回应,他就会觉得内心缺失了什么东西。为了弥补这种缺失,他就会通过吃,来把胃填满,以获得短暂的充实感。

就像罗伯森说的那样,人会带来失望,但食物不会。

02大脑的奖励系统

那为什么,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想要吃东西呢?

《自控力》一书,提到一个大脑的奖励系统——多巴胺。

人的大脑,不仅会保护我们的生命,还会维持我们的心情。

当我们感到情绪不好,愤怒、悲伤、焦虑或有压力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然后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做它认为快乐的事情。

而吃东西(尤其是甜食),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快乐,让他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

这就像我们刷手机,明明内心很空虚,但总是忍不住地一次又一次地往下滑,总觉得下一个更精彩。

但当吃了太多食物,大人的责怪声又会响起:“吃这么多零食对身体不好,等下又不吃饭了。”

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此时大脑立马检测到他内心的焦虑,为了能让孩子快乐起来,于是一个声音自动响起:“要不,吃点东西吧?”

情绪性进食,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大脑检测到了孩子糟糕的情绪,它激活了奖励系统,吃东西、看电视、刷手机,让他获得暂时的快乐。

而这些“及时行乐”的方法,又让他产生焦虑,于是奖励系统再一次开启。

如此进入一种循环,孩子越吃越胖、越胖越吃。

研究发现,孩子到了幼儿末期,体内有多少脂肪细胞,这辈子基本就是这些,不会改变大多。

也就是说,孩子若在儿童时期就长出了太多的脂肪细胞,那以后,就算减肥,也只能减细胞的大小,而不能减数量,成为传说中的“易胖体质”。

换句话说,儿童时期的胖,可能真的一辈子都瘦不下来......

03走出“多巴胺快乐”

当然,除了孩子心理上的缺失、情绪上的低落,孩子胖还会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

比如养成吃零食不吃饭的习惯、反式脂肪酸摄入太多。另外看电视时间太长,坐在那太无聊就边吃边看、边吃边胖......

我们除了规划好孩子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还可以在情绪上多帮助孩子走出“多巴胺快乐”的困境,让他即便情绪低落时,也能用正确的方法应对,而不是暴饮暴食。

①不要备太多零食

当父母不能常陪伴孩子时,容易心生内疚,而为了补偿,就会买一堆零食。

有些爷爷奶奶带孩子,由于隔代亲,老人更是在吃方面从不亏待娃,家里零食就没断过。

而“情绪性进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知不觉中吃过量的东西。

孩子本来不饿,但刷手机看电视时,不知不觉就吞下一包薯片;路过放零食的地方时,不知不觉又拆了几包糖果;感觉无聊时,不知不觉又咽下一堆巧克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这些“不知不觉”的状态。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少备零食。这样,孩子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吃东西。

②用其它自我安抚方式

食物确实能治愈心情,但过多的食物,却会伤害身体。

我们应教孩子,当发现情绪糟糕时,要用健康的方式应对。

比如运动。跑、跳、散步等活动,不仅能让我们身体动起来,更能让情绪流动起来。一旦情绪流动起来,负面的能量就会随着运动排出去,让身体保持积极的状态。

还可以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画画、下棋、听音乐等。当“情绪空虚”不再与“吃”相关联时,孩子就会用其他更健康的方式应对。

③不要太饿或太累

“情绪性进食”最容易发生的2种状态,就是太累或太饿。

我们日常的3餐最好能准时,家里备的零食也要健康、绿色,这样即便饿,孩子吃下的东西也无害。

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不晚睡,以免大半夜孩子感觉饿而吃太多。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不让孩子情绪性进食”,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我们不要忽略孩子的情感。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充盈的爱,他的内心才不会荒芜,也才不会以食物来填充那缺失的部分。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