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育,正在让孩子一点点失去灵魂

孩子没有灵魂?这未免危言耸听了吧,我们家孩子从小到大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肯定不是这样的,别急,请先看完下面的小测试。

小杨老师给孩子讲述了一个《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这是语文课本中都学过一篇课文,其大致内容是在长征期间,一位老班长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故事,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后老班长英勇牺牲了。

课文讲完,老师告诉所有孩子,这是一个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故事,并且老师询问孩子,我们要怎么做呀,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要以老班长为榜样,我们要无私奉献”。

这个时候,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满意的点点头呢?但是这些孩子给出的答案是不是很假呢?像是固定套话。

小杨老师继续询问孩子,“这位同学,你能把你的文具盒借给同桌用么?”小孩子忸忸怩怩犹豫了,“那位小同学,你穿的运动鞋真好看,借给咱班运动小将,让他穿着你的鞋子去参加比赛,行不行”小孩子不说话了。

其实在这些小孩子的心理,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在思考“奉献”的问题,孩子的思考,很多的时候是老师不断追问中才能产生的,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孩子如同固定版式一样,异口同声回答完“我们要无私奉献”后,这篇课文也就到此结束了,试问,孩子真的懂奉献了么?真的思考过么?

很多东西,都在孩子学习中,被固定化了,都形成了一个模板,孩子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能“出口成章”。

一位考卷检阅老师曾经这么说过他的经历,在阅读孩子的作文的时候,从第一句话,就能看到最后一句话,完完全全的固定模式,看似清晰有逻辑,但是太模板化了。

作文中满满的都是“套路”,前两句都是排比句,最后一句总是感叹句,说到爱迪生就一定会提灯泡,说道司马迁,就肯定有“宫刑”,说起农业先驱,肯定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太套路了,太刻板了。

写记叙文的时候,对人物的描写总是那么几句长满老茧、柳叶眉、温柔,写一篇游记总是,开始很开心,离开时舍不得。

这样的作文有些太假,像没有灵魂一般,这类作文永远拿不到满分,但是这种套路一般的“虚情假意”又让人十分别扭。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太古板了,太模式化了,作文就按照这个套路写,老班长就是奉献精神,但是真的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加上,如果是你要如何做?如果是你怎么面对老班长的情况。

教育孩子,不是刻板的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好的教育就如同教导孩子学习语言思维的时候组成的思维导图一般,一件事情的发生,包括了故事人物、时间地点、问题、开始、中间、最后、解决办法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刻板的套路,而是让孩子学会思考,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让孩子学习语言思维,这不仅仅是语言沟通的锻炼,还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脱离刻板模式的一种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