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推送了《再说我的家乡望奎,那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小地方》后,瞬间就收到我的同事何参谋长的留言“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文化这个软实力显得非常渺小”。
我知道,他根本就没有看我文章的内容,他的话只是看标题的反应。因为我之所以说那是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并非是说要靠文化的力量去抗击疫情,而是说如今她遭受这一波疫情的攻击,可能自身在防疫方面有漏洞,但大家不要诋毁她,她原本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小地方。参谋长的意见和我南辕北辙了。他对我的文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会因为我过去总去他家给他捧场,吃饭给他买单而改变,也不会因退休后继续陪他玩耍而顺从我意,那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排斥。他宁愿站在小混混的立场上说话也很难同意我的观点,尽管这并不影响我们业已存在的深厚友谊。
不过,他的话倒是提醒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我们接下来的一段对话引起的。
他说:“最终胜出的还是人类的文明。”
我:“文明不是文化吗?”
他:“那你叫一个世界文化试试?”
是啊,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文明与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一、狭义的文明与广义的文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说某某人真文明。这通常是指那个人有教养和修养,言谈举止符合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是比较狭义的文明概念。
学术上说的文明,比如四大文明(古国)啊,什么玛雅文明啊,实际上是指人类在脱离了蛮荒时代,走进城市化后创造的一种物质和文化的总和。这个世界上凡是可以叫做文明遗址的,玛雅也好,半坡遗址和三星堆也罢,只要认定它是文明遗址就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1)有人类聚居的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也或许是大村庄);(2)有市民(村民)祭祀聚会的地方;(3)有文字。没有这几个条件就不能够称得上是文明的遗址。我们人类就是在这个文明的基础之上生产、战争、发明,最后才走进今天电气化、信息化的现代高度文明之中。猴子是我们的近亲,它们也群居(社会化),但因没有发明祭祀的场所,不会开会,也就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语言文字,交流不畅,也就没有科技发明,所以至今也没有走出森林。
文明是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物质也包含文化。
二、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
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谈话,谈到“长洲水”和“武昌鱼”及“孙权搬家南京”的典故,忽然想起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那首词,便问叶剑英是否还记得这首词。叶剑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只字未差。毛泽东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指着叶剑英赞赏地说:“此人有些文化。”主席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指侠义的文化概念。过去我们曾一度把识字当做有文化和没文化的标准,把识字多少当做文化高低的尺度,办识字班扫盲,就是扫除文化盲流,让人人都有文化。这都是在狭义文化概念之内从事的活动。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语言文字的总和。语言就是我们人类的所有语言,比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等,无需做更多解释。文字却并非单指汉字、英文和拉丁字母什么的,它应该是指人类发明使用的所有文字符号,这里当然也会包括各种公式和定理、元素周期表等等。文化绝不是文科生的专利,它应该包含理化等专业方面的钻研和探索。总之,它是倾向于精神层面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法了。
三、文化与文明的同和不同。
文化与文明是相伴相生的,没有文化文明是不存在的,更是难以延续和发展的。一种文化消失了,那么即使已有的所谓文明存在也会随之消失,其他三个古文明的消失就是有力的佐证。没有文明文化就像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两级,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其实换作逻辑学的概念来说明更容易理解,它们一个是大概念一个是小概念。比如文具是大概念,文具盒铅笔是小概念。文具盒铅笔都是文具,但文具绝不等同于文具盒和铅笔,他还有铅笔刀还有毛笔等等。
话再回到我和何参谋长的话题上来,有人说今天中美之间就是两种文明之争。当中华文明诞生的时候,美洲大陆还是洪荒之地,它有文明吗?英国的几个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对土著一顿屠杀之后才建立了由移民形成的所谓国家。美国顶多是各种文化的融合,那是一个杂种的社会,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的。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是掩盖在国家形式之下的一种古老文明,而儒家文化则是这种古老文明的载体,令她越来越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千万不要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