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34.html
开年第一天,听老乡张泽群,唠唠他与深爱的老家河南!
新的一年,对家乡的集体表白仍在继续——
本期表白人来自郑州,
35年前,12小时站票,他孤身赴京,
用一篇从报纸上剪下的《俺是河南人》,
改变了人生,成为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
今天,他用满满七页纸的手写稿,
诉说对故土的热忱和深情。
他在舞台上一次次为河南点赞,
他用纪录片为这片土地发声,
他想穿越千年,听老子说“中”,
他说,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开年第一天,听老乡张泽群,
唠唠他与深爱的老家河南!
01
年4月,我没告诉任何人,自己去了北京。去之前在郑州和几个中学同学吃了烩面,算是过了个二十岁生日。
高考三次落榜后,85年春节前终于有平顶山人民广播电台接收我,当上了临时播音员。
我不愿让父母、同学觉得我不安心工作。只是想再撞撞大运,最后一次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
八十年代街道办事处发的“待业证”
火车上几乎站了一路,早上到京,直接到广院参加初试,自选的朗诵是散文《俺是河南人》。
那一年,第四次报考后,我考上了广院播音系。现在已经离开家乡三十五年。
我父亲是南阳人,母亲是洛阳人,他们在郑州生了我。我出生在郑州医院。德化街建于年,那年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竣工。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万年前成形后,或向北或向南多次改道,郑州荥泽口以上却亘古不变。
比利时人在这里探寻到黄河第一桥桥墩的基石,工业文明也就在这里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躯体。火车是工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现代工业文明和古老中华文明拥抱的地点选在郑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火车,催生了郑州新城,唤醒了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华夏第一都城。
我记得第一次出远门,就是跟妈妈去看黄河大桥的通车典礼,单轨的铁路桥被改为单向通过的公路桥,我查了资料,那是年,我四岁。
改为公路桥后,南来北往的车辆得交替通行,最后一辆车要把一个牌牌儿交到对岸的检查站,对向的车辆才能放行。
这座桥的东边,新建了京广线双轨大桥。年,我乘次列车通过黄河大桥,从郑州到了北京。
那时火车要走12小时,郑州和首都相距七百公里,相望繁华与贫困。
我朗诵的《俺是河南人》,是从《郑州晚报》上剪下来的一篇散文,年为迎接国庆三十五周年的征文。
作者应该是个经常坐火车出差的人,文中描述他要从北京带亲戚朋友列出的商品,王府井百货大楼的营业员听出了他的河南口音,北京人感叹:那地方挺穷啊!
这情景一下子打动了我,小时候就盼着去北京、上海出差的父亲,能带回来好吃的。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带回了塑料翻盖儿的文具盒,那时候同学们用的还都是铁质铅笔盒。
真情实感的朗诵打动了考官,后来在学校内外的朗诵会上,我还多次朗诵过这篇散文。
直到今天,在各种节目的主持中,需要我表明籍贯时,我都会用家乡话说:“俺是河南人。”
如果能多说,我还会说:今天的河南,不穷也不土,全国排第五;俺河南,山中、水中、人更中。
02
爱说“俺”的不光河南人,但大概只有河南人爱说“中”。
中,是河南方言的标志性语汇。
中,是认同,是赞许,是承诺,是行动。
作为文字,它象形、指事、会意,代表着汉文字的造字要义。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中字,是金文“宅兹中国”。
那个中字,不就是中原大地的位置和地形吗?四条曲折的横线,不就是黄河、济水、淮河、长江吗?在四渎之间的城桓道路,不就是中心之城吗?
我们的祖先把这里定为中心,从这个中心开始,中华文明才不断地向外延展。
国从或(國)而来,从城桓到国境,国中有四大。《道德经》有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天解读老子的文章,可以在句读上有不同的解读。但毫无争议的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已经用“道法自然”阐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有谁能比老子更简明扼要地标注思想理念呢?老子,天下第一。向老子问道的孔子,生发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由核心思想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所以河南人爱说“中”,有自然成因,更有文化原因。如果能穿越千年,想听老子说说“中”。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老子就站在从炎黄至今五千年的正中。但贾湖的骨笛、濮阳的中华第一龙,又在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早在炎黄二帝之前已经成形。
如果从炎黄二帝再上溯五千年,那正是黄河成形之时,黄河、黄土造就了我们的肤色。
从伏羲女娲,到河图洛书,再到古老中原的各个传说,让后人推测着中国的深厚与久远。推测中,我有个大胆的推断: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天地、乾坤、六合、宇宙,是特定的词汇,也是文化的概念。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在西方人论证地心还是日心学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四维——空间加上时间。
中国文化对自然的认知,不仅综合了科学,也上升为精神,甚至信仰:
天地是亘古通今的过去;
天地是期许向往的未来;
天地是当今万物的主宰;
天地是芸芸众生的崇拜。
天地之中,三十六亿年前率先崛起的是嵩山,成为山峦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伏羲劈地女娲补天明晰阴阳之道,成为创世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炎黄二帝拓荒耕织肇始渔猎舟车,成为人文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道、儒、释三教九流皆在此起源,成为寺庙之祖,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华夏姓氏源起,认祖归宗,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圣人诸子百家,层出不绝,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四大古都,绵延千载,只有河南;
天地之中,梦回大宋,登峰造极,只有河南。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就是具体而微的中国。河南展现着中国的辉煌,也承载着民族的苦难。
近一百年以来,不只年的大旱蝗灾,还有年的花园口决堤。回望两千年间,黄河决口多次,河南历经多少天灾人祸。
“俺是河南人”,这其中不仅蕴含着厚重,也包含着沉重,厚重沉重到顽强的隐忍、无声的抗争。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业电影制片厂,我把焦点对准了突然沉寂寥落的“红旗渠”。在当时的前一年,一部电视片震动中国,片中斥责了黄河文明的陈旧,倡导着海洋文明的新兴。
“俺是河南人”的朴素心声,催促着我要为古老的中原、厚重的河南人发声。
年,我完成了纪录片《山碑》,揭开了困惑的封条,再次将“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林县人民的精神气概呈现在观众面前,“山碑”两字也刻在青年洞边的山崖上。
山就是一座碑,碑就是一架山,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无论荣辱兴衰,河南人把中国的纤绳勒进肩膊。无论误解偏见,河南人就是我生命的底色。
年,家乡父老推选我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大会堂代表人民每投上神圣的一票,我都铭记并骄傲:“俺是河南人”。
03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它向人们昭示着一千年前的大宋京都的繁华,昭示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捡一块瓦片,汉唐宋;抓一把泥土,夏商周。无言的文物、沉寂的遗址,讲述着华夏第一都城到第一繁华都市的故事。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城市,不仅是一种生活形态,更是一种文明状态。我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类的文明形态,从杀戮而生的“狩猎文明”,到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到以交换为生的“城市文明”。创造了各个文明阶段的辉煌,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崖山之后无汉”,近千年来,我们的兴衰都是在进行着“文明的反刍”。今天的中原崛起,正是民族复兴的支点。东京梦华录,是一千年前的风景、风尚、风情;中原更出彩,是今天河南人的风向、风貌、风光。“城市化”的刚需,是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今天一亿河南人的城市化刚刚过半,中原振兴、民族复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年,仰韶遗址被发现;年,殷墟遗址被发掘。从石器陶器到青铜甲骨,我们的文明从传说到有了物证。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不仅封藏在遗址文物,也传承在文字姓氏,更流传于衣食住行。
河南人钟爱的汤汤水水,何尝不是穿越千年的鲜活的文化呢?中原大地有许许多多的汤,最养人的是“甜汤”。在碗中用凉水搅动面粉,搅出面筋,锅中水开时,一手悬碗让面筋如直线垂落,一手用筷子在锅中搅动,小麦历经收割磨制成面、入碗下锅,从谷物成为食物,演变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文化变化。“甜汤”有狩猎文明的火、有农耕文明的麦、有仰韶文化和青铜文化的集成。
千百年来、千家万户,母亲的“甜汤”就是文化的乳汁。
河南,立天地之中,享四季之变。中原大地最美的时节,当属“芒种”,金色的麦浪摇弋着丰收的欢欣,松软的泥土播散下来年的希望。
当下的河南正值“芒种”,忙着收,忙着种,年年都有好收成。
离开家乡三十五年,乡音不改情不变。
我是张泽群,俺是河南人。天地之中,只有河南。
张泽群为《只有河南》寄语
张泽群《俺是河南人》手稿
来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编辑:马少剑